中英文廣告中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对比分析.docVIP

中英文廣告中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对比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英文廣告中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对比分析

中英文广告中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对比分析 孙启耀 嵩贺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 摘要:本文对中英广告实例中的责任情态的使用情况做了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中英广告责任情态实现形式的不同,情态倾向也不同,并且中英文广告中责任情态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崇尚集体主义文化下,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具有高权力距离话语,因此,中文广告中使用了更多一些的高量值的责任情态。而西方国家崇尚个体主义,英文广告更倾向于使用低量值的情态词。另外,本研究表明,中文广告倾向于使用主观表达的更明显一些,而英文广告更倾向于使用更隐性一些的具有主观倾向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中英文广告;责任情态;人际意义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hav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ses of deontic modalit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ds. We find that there exist a different realization form of deontic modality and a different modality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ds. In addition,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 system is reflected as well by the use of deontic modality. In the society worshipping collectivism like China, people prefer the utterance with high-power distance. Therefore, in Chinese ads, the deontic modalities with high-value are used. However,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deontic modalities with low--value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ads because westerners tend to show off their preference for individualism. Finally, this paper shows that more subjective expressions are used more explicitly in Chinese ads while more implicitly subjective expressions tend to be used in the English ads. Key Words: Chinese and English ads; deontic modality; interpersonal meaning 1 引言 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情态可被看做是说话人对一个状态的认知上的、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 (Asher, 1995: 2516)。对情态的研究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逻辑学再到语言学一直将情态看做是重要的语法项目。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情态被看做语言三大元功能之一——人际功能的实现形式之一,表达“讲话人对自己所讲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Lyons,1977:451-2)韩礼德(1994:356-7)认为情态具有归向性(polarity),指的是“是”与“否”之间的意义领域。 韩礼德区分了两种情态即情态(包括可能阶和通常阶)和意态(包括责任阶和倾向阶)。韩礼德还赋予了这些形式价值:低量值,中量值,高量值。并区分了两种向度(orientations)即主观和客观。韩礼德在情态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对于情态的分类引起了一些争议。他将认知型情态叫做 “modalization”,将责任性情态叫做 “modulization”, 这样的分类似乎说明他们是一个总的情态的分支。然而研究发现一个情态词可以有两种情态意义,比如 “may”、 “must”在不同的语境中即可以表达责任情态又可以表达认知情态。因此最近的研究 (Sweetser, 1995; Bybee, 1995)认为并没有统领这两者的总情态,而是应该把责任性情态看做是根情态,通常由它发展出认知型情态意义。汤普森(1997)对“情态责任”(modal responsibility)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讨论,他将其定义为 “说话者公开接受所表达主观

文档评论(0)

dbt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