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源化抗體的研究进展
抗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 单克隆抗体的问世使得人们对于一种新的治疗疾病的药物充满期待,然而鼠源性抗体往往会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排斥,因而抗体的人源化已成为治疗性抗体的发展趋势。用人抗体取代鼠抗体,是克服鼠单抗临床应用障碍的关键。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一些技术的突破,抗体人源化技术日益成熟。大量人源化抗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和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人源化抗体构建的三种方法:嵌合、重构和表面重塑,并对人源化抗体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基因工程 抗体 人源化
1 基因工程抗体简介
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tibodies , GEAb)是按人工设计所重新组装的新型抗体分子,它既保留或增加了天然抗体的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又去除或减少了无关结构,降低或基本消除抗体的免疫原性,使抗体人源化,并改善抗体的药物动力学,具有生产简单, 价格低廉,容易获得稀有抗体的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其主要技术原理是:首先从杂交瘤或免疫脾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等提取mRNA,逆转录成cDNA,再经PCR分别扩增出抗体的重链及轻链基因,按一定的方式将两者连接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并在适当的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CHO细胞、酵母细胞、植物细胞及昆虫细胞等)中表达并折叠成有功能的抗体分子,筛选出高表达细胞株,再用亲和层折等手段纯化抗体片段[1]。
1984年,Morrison等首次报道人鼠嵌合抗体在骨髓瘤成功表达,标志着基因工程抗体的诞生。1986年,Jones等人源化抗体构建和表达成功。1988年,Skerra等第一次证明抗体的Fab和Fv片段可以在大肠杆菌(E。coli)中正确地装配成保持原抗体特异性的小分子抗体。1989年,Huse等用外分泌型载体构建成功小鼠抗体库,利用抗体库技术获得了全人源化的抗体。1994年,德国基因工程抗体研究小组成功地将基因工程抗体在培养细胞中表达,抗体释放到组织培养液中,获得了较高的抗体产量[2]。
抗体药物的最大特征在于它识别抗原的高度专一性。本文主要介绍人源化抗体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近几年来随着鼠单抗人源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大量的人源性单抗被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研究 ,并取得一定进展 ,由于其具有高效、低毒、病人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同时又克服鼠单抗半衰期短 、反复应用会引进病人的等缺点,人源性单抗已成为继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后又一治疗肿瘤的药物[3]。
2 人源化抗体的发展
早在一个世纪前,Paul Ehrlich就把抗体形容为“魔弹”,1975年杂交瘤技术建立以后,大量制备含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成为可能,从而使“魔弹”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4]。1982年,当Philip Karr将第一株抗独特型单抗(anti-1d)应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成功之后[5],治疗性抗体的研究很快成为生物医药的热点,许多以单克隆抗体为研究对象的公司相继成立。然而,随着单克隆抗体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大量临床实验结果背离了人们的期望。直到1994年,只有一株用于治疗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单克隆抗体OKT3被FDA批准上市。此时,人们对于治疗性单抗研究的热情已经开始消退,转而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单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抗体的鼠源性,鼠杂交瘤分泌的单抗不仅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排斥,而且其Fc段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效应系统;此外就是单抗的生产成本高,用药难度大。
尽管人们十分清楚,用人抗体取代鼠抗体,是克服鼠单抗临床应用障碍的关键,然而反复实验证明,杂交瘤技术不能提供稳定分泌人抗体的细胞株。80年代末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在抗体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相继出现了一些技术突破,如用PCR方法扩增抗体可变区基因、大肠杆菌表达功能性抗体片段以及噬菌体展示抗体功能片段等,这些技术为抗体人源化和人抗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疾病治疗中,人源化抗体之所以优于鼠抗体,不仅因为抗体中鼠源成分的减少降低了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还在于人抗体中的Fc段能够诱发机体的效应功能-募集效应因子或效应细胞,后者对靶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人抗体的另一大优点是它在体内的半衰期长,鼠抗的半衰期不到20h,而人源化抗体可达数天甚至有时接近21d。对于该现象的解释是:人源化抗体中的Fc段可以特异结合人血管内皮细胞上的Fc受体(FcRn),使抗体内化到血管内皮细胞而不被降解,并能够回到血液中参与循环。鼠抗体由于不能有效的与人FcRn结合而很快从循环系统中清除。
1988 年Riechmann 首次成功地构建了有活性的人源化抗体[6] ,他们首先按照Kabat 法查出大鼠YTH34。5HL 抗体CDRs 所在部位及序列,然后通过六个含有大鼠抗体CDRs序列的寡聚核苷酸将其插到人抗体(New 和REI) 重链或轻链的V 区框架中,构建成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