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业主:(一)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二)技术规范
(三)相关技术文件
概况的 **是四川省省辖市,成都市代管。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东南距四川省会成都市48公里。介于北纬30°44′~31°22′,东经103°25′~103°47′之间。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东与彭州市、郫县、温江县相连,南与崇州市接壤。东西最大横距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8公里,总面积1207平方公里,
县际交通:国道213 线(**至成都、汶川方向);省道106 线(**至彭州、大邑方向);北灌公路(**至唐昌方向接沙西线);灌郫公路(**至郫县方向);灌温公路(**至温江方向);灌崇公路(**至崇州方向),成都至**快速铁路。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的建设是对《**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
2008年12月由省政府审查通过并批准实施的《**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中认为,** “山水堰城”的特色要求,并没有因为地震而有所改变,并提出要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建设“一座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同时,将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恢复列为灾后重建任务之一,灾后重建必须与“显山靓水”的城市形象需求相结合,要求在统一整治更新和恢复重建**市古城区的过程中,要依托**呈放射状的水系,藉重建之机,进一步营造山、水、林、城、堰融为一体的城市整体风貌特征,凸显古城特色,提升古城品质。为此**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先后组织编制并审查通过了《**历史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古城区重点水景系统规划》等规划。
(二)项目的建设是恢复“活水绕古城”景观及古城风貌的重要措施的需要。
**市是以古堰“**”而兴起的城市,千百年来,**灌溉、养育、造就了富饶的川西平原,使古城与“堰”、“水”也结下了不解之源。
自建城以来,古城就已是山、水、堰、城互为融汇的格局,古城内三泊洞水(现杨柳河)分合自然,弯延曲折,滋润民生,至今,**古城区仍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巷深院和公共建筑,以及纯朴的民风民俗,是**两千年来沧桑变化的见证。
利用岷江丰富的水资源,引水入城,形成沿街水环境生态长廊,恢复古城风貌特色,营造“活水绕古城、满城水色半城山”的独特景观,将极大地改善和提升古城形象和品质,是**古城风貌恢复的重要举措。
(三)项目的建设是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及世界遗产保护规划,展示水文化的具体行动的需要。
根据《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规划》,**古城区既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也是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所涉及的重要地区, 《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提出风景区性质是“山、水、林、堰、城交融为特色的山岳——文化型风景名胜区”,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完善的景观展示体系。提高风景区内居民的生活、生产水平,建立符合风景特点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的发展目标。因此,任何有利于古城风貌恢复及品质提升的行动和措施也是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价值的保护和提升。本项目作为**古城区水景观体系的水源工程,通过引岷江活水入城,挖掘、提炼、展示、体验水文化,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水文化延伸展示的一项具体措施,是体现风景名胜区性质的有力手段之一,是完善景观展示体系的措施之一。
(四)项目的建设是**水利精神的发展与延续的需要。
2260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治水经验,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在恰当的位置选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顺应自然规律,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凿离堆,劈开玉垒山,穿“二江”(郫江、检江即今走马河、柏条河),化害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闻名的“天府之国”,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著名的粮仓。**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水文化景观取水工程、引水工程利用自然水头落差,将岷江上游活水引入古城作为古城景观环境用水,重新塑造和提升古城风貌,充实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的价值,造福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同时从保护风景区和世界遗产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出发,利用现代工程手段,沿线采取埋管和隧道的形式通过,并强化生态景观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生态景观环境的影响,做到建设发展与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及文化遗产的协调、共赢发展,是**水利工程在新时期的发展,也是**水利文化精神的延续。
第四章 项目一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市,施工企业较多,建筑材料采购比较方便,**市气候温和,施工的气候条件较好。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街区水文化景观光彩展示项目(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引水工程)的建设条件基本齐备,供风、供水、供电、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