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统一行为与思想,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EG:华侨——通过讲汉语、吃中餐、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等方式,保持民族认同。 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原始社会民俗;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自成体系的本土文化; 史前民俗伴随着中国人的出现而产生: 像动物一样,群居野处,靠简单的采集与捕猎为生,赤身裸体,生食,赤手空拳地与自然搏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生存; 开始使用石器,学会了用火,并形成熟食习惯,于是从动物界逐渐脱离出来。 农业陶瓷: 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佩戴饰品,以野生植物纤维和蚕丝织衣的习俗。 北方建立永久性房屋,南方发展为干栏式建筑。 逐渐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农业区,以东北、内蒙和西北为主的渔猎、游牧区,并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民俗关系。 初民们开始创作神话与歌谣。 陶器上的绘画、图像、陶塑、骨雕、木雕、岩画等原始艺术。 原始宗教从逐渐产生到繁荣,各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与仪式在初民崇拜的观念与仪式在初民社会中盛行。 巫术活动盛行,后来甚至分化出专门的巫师与祭司。 史前社会组织习俗可能是从原始群向母系氏族公社。 从动物界中脱离出来,“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经过漫长的时间,原始群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实行族外婚制,在公社内妇女享有较高地位,子女由母方抚养,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由母方继承。 母系氏族公社大约在距今六七千年时达到极盛,一二千年以后,黄河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妇女出嫁到丈夫氏族从夫居,子女血缘可以确认,并成为父亲财产的当然继承人。 史前时期没有强加在氏族成员头上的国家政权,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古代民俗,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大略分为两个阶段: 汉末以前为一阶段,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形成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 汉代以后为一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 商代有浓厚的原始遗风,如事无巨细的占卜,大量殉葬等等。 周代,官方仪礼制度在民间风俗及前两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 “礼”与“俗”已成为两个相互独立而有相互联系的行为规范系统。有些周代民俗,婚礼的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直沿袭的主要模式。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汉民族以华夏族团为主体,在与许多部落与民族的同化过程中形成。 秦始皇在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的同时,也注重民俗的统一。例如,他下令薄葬;并统一服饰,平民一律裹黑头巾,称为黔首。 汉代以后,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繁荣。此间发生了长达几百年的民族战争和大规模的民族流动,导致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民俗融合,少数民族风俗也传入汉地: 唐时,统治者率先引进少数民族风俗,开元初,“宫人马上著胡帽,靓妆露面,士庶咸效之”。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因果报应、天堂地狱之说深入民众信仰。街头巷尾风行神怪之谈,大量的志怪小说与传奇为人喜闻乐道,并被汇积成集。 汉代以后,岁时民俗渐成系统,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此时已初步定型。 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 中国民间巫术,算命(推八字)、看相、风水等术数; 辽、金、元三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逐渐被汉族同化,遵行汉族风俗。 清人统治初期,曾强行推行剃发蓄辨的民俗改革,遭到汉人强烈反抗,结果除了极少数民俗(如发式)发生了变化之外,清人也基本继承了汉俗并被同化。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荣至衰老的时期,古代民俗在这时期基本上已成定制,尤其是岁时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各种民间娱乐游戏、民间信仰、宗法组织等等,皆成相对固定的模式。 近现代民俗,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发生一系列急剧的变化,从一个“古代”民族逐步向一个现代化的文明民族迈进: 缠足、男人蓄辨、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 一些西方民俗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牛仔裤、舞厅、圣诞老人、情人节、自由恋爱、新婚姻法)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ppt
- 我国政务B站号传播效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 VIP
- DB15T 3962.7-2025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第7部分:水泥灰岩行业.pdf VIP
- 高中语文统编版下册《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读 (1).pptx
- 一种D-手性肌醇的制备方法.pdf VIP
- 辽宁省2024学年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 跨境电商平台的财务管理策略.docx VIP
- 合规性评价报告(2025年).docx
- 【英语试卷+答案】2024年宁德市4月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pdf VIP
- 2025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纪委监委招聘合同制辅助人员(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