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留英海归说海外实习经历助我回国顺风顺水.docVIP

2015留英海归说海外实习经历助我回国顺风顺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留英海归说海外实习经历助我回国顺风顺水

留英海归说 海外实习经历助我回国顺风顺水 几天前在单位食堂,一个陌生女孩拍了拍我:“听说您是英国卡迪夫大学毕业的?我是您的学妹,刚入职。” 哦,又是一年毕业季尘嚣落定。包括我这位学妹在内的许多海归过关斩将,成为国内职场新鲜人中的一员。个中艰辛,滋味万千。我供职的单位是一家在业界素有口碑的中央媒体,每年应聘者不计其数,且多是“名校精英”,单凭海归的帽子就想突出重围,实无可能。 我问学妹:“你以前在英国工作过吗?” “嗯,我在英国媒体实习过。” 果不其然。 我不禁想起6年前,自己从卡迪夫大学硕士毕业前后经历的“求职故事”。 在英国找工作,几乎被拒信淹没: “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您没能通过我们的筛选……” “虽然您很优秀,但由于竞争激烈,我们只能放弃您……” 有段时间,我的邮箱里堆满了来自英国各传媒机构的拒信。 那是2009年春,随着毕业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大多数英国学生在海投简历,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上。想在英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国的我也成了其中一员。我把简历润色了无数遍,在网上给各类媒体发送自荐信,还咬咬牙花上百英镑去商场置办了一身正装,“时刻准备着”。 和英国本土的学生争夺“媒体人”的岗位,我几乎没有竞争力,可谓“屡败屡战”,点开邮箱看完一封拒信,再字斟句酌地发出一封求职信。 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服务电台的视频定制商C-Cubed Media给我发来了面试回复。该公司要向BBC英伦网等华文媒体平台供应视频产品,需要招募“能摄像、采访、剪辑”的新闻人,而且要求能在中文和英语之间流利切换。 听起来,这是一个我奋力往上跳跳就有可能摘到的苹果!机不可失,我很快踏上了去伦敦的火车。 几经辗转,我来到伦敦东区一栋普通的办公楼,深吸一口气,敲门。迎接我的面试官,是全球服务台的一位资深女主播。 “你会用视频剪辑软件吗?”她问。 我暗忖:“虽然会用,但不熟练……”一抬眼,撞上面试官质疑探询的目光,赶忙压住慌张,连说了几个 “Yes”。 “你看过我们的哪些节目?”“你之前有哪些作品?”“如果我让你就猪流感做一个专题报道,你要从哪些角度入手?”……连珠炮般的问题,让原本自认为英语流利的我变得结巴起来。 某种程度上,英国的面试与国内并无不同——面试官提出各种精心设计甚至脑洞大开的问题,考察应聘者的反应能力和专业水平。我的回答虽然磕磕绊绊,但好在最后都能自圆其说。看到对方眼里闪过一丝笑意,我心想:这次有戏! 果然,两周后我接到录用通知,开始了在伦敦的媒体生涯。 大喊一声,采到伦敦市长 我的任务,是为BBC英伦网(原名BBC中文网)制作视频节目,从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到后期制作、翻译中文字幕,都要全程参与。 我采访过活跃在伦敦西区的资深戏剧导演,采访过首次为伦敦时装周走秀、做着“超模梦”的普通女孩,采访过伦敦收入偏低却乐观热情的少数族裔,也采访过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你问我怎么连市长都能采访到?哈,其实很简单。 在英国一段时间就能体会到,英国人非常讲究“预约”。生活中看病、买车票,工作中谈事、采访,都需要预约;你约得越早,越容易达成目标。于是,我会同时准备多个选题,第一时间开始预约。 同时,英国也是循规蹈矩的国家。只要预约及时,并简明清晰地阐述自己的采访方向,一般都能顺利展开采访。当然,有时还要配合一点机智和运气。 比如采访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2009年伦敦时装周举办前,得知他要来助阵,我和同事提前几周向时装周组委会递交了采访申请。不出意料,我们很快拿到了采访通行证。 伦敦时装周开幕当天,约翰逊一出现,就被一大堆预约了群访的媒体记者团团围住,身材瘦小的我瞬间被人高马大的英国同行挤在了外面。情急之中我只好大喊:“我的节目全世界华人都能看到、能看懂!” 约翰逊听见了,甩了甩他那标志性的金色乱发,笑嘻嘻地指着我说:“你先来采访吧,让中国朋友多了解了解英国的时尚产业。” 我和约翰逊聊了半天,他可以说是有问必答。采访的结尾,市长先生一脸狡黠地表示:“说了这么多,我相信中国消费者会爱上英国时尚设计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每次欣赏刚刚完工的节目,我都忍不住乐起来。当然,这背后的辛苦一言难尽。和同事一起扛着摄像器材,我几乎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经常顾不得吃饭和休息。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制作完片子从办公室出来已是凌晨3点。我搭一位华人同事的车回家,她的车上循环播放着一首歌——《乌兰巴托的爸爸》,讲述女儿对在异国工作的爸爸的思念。 说不清为什么,我和同事都默默流泪了。在异国他乡,我们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用工作成绩回报家人的牵挂。 现在回想起来,这份工作给予我的锻炼,绝不亚于,甚至大于研究生一年积累的课堂知

文档评论(0)

sizhao39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