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问题初中科学学中应注意的衔.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接问题初中科学学中应注意的衔

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接问题 魏建国 [摘要] 初中阶段的教学,应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初中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只是中学教材的一部分,教师要把握好它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当注意学生人的发展和知识的发展。 [关键词] 自然科学, 发展, 摩擦力, 运动。 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极大多数省、市、地,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以二考合一方式进行。初中阶段的教学,重在应 付中考。所以在有些知识的传授上,存在着欠缺,没有为学生以后的知识学习作好铺垫。从科学的角度看,有的甚至是错讲、错解,学生进入高中会有不适应的感觉,给他们学习高一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带来困难,根本上讲,偏离了教育方针。 初中阶段的教学,应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急功近利,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和策略去对待,是一种欠缺。同一系列的教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有内在严密的逻辑联系,初中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只是中学教材的一部分,教师要把握好它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要贯彻系统性和循序性原则,不要忽略了知识的发展性和内在的逻辑性,不能“断章取义”。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当注意学生人的发展和知识的发展,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初中学生各方面的可塑性强,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兴趣和能力等。因长期的落后教学模式,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潜在的依赖性、惰性。教师有时明显的错误,他们也不会提出异议,有的不明所以,却默默的接受着。 下面我们来分析01年3月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作业本第三册(已第8次印刷)P31页的第6题: 6.用铅笔尖垂直接触大衣橱的镜面,笔尖的象(像)到笔尖的 距离约为5毫米,由此可以估算出镜子玻璃的厚度约为( ) 5毫米 (B)2.5毫米 (C)2毫米 (D)3毫米 教参中的参考答案是(B) ,从理论上讲没问题。但有 B 学生去做了试验,发现有的镜玻璃厚度竟然小于1.5厘米。 学生是通过观察估算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教师应 如何解释呢?由于玻璃的折光作用强,尤其是斜着看(否 则难以判断 笔尖与像的距离),实际看到的像与物(笔尖) A 之间的距离很近,甚至小于镜玻璃的厚度。若说厚度是像物间距的 一半,这种判断不是实际作出的,这种方法不能用来判断镜玻璃的厚度。它与渔夫看鱼相似。运用高中知识作光路图,看到的清晰的但“更虚的像”不是在A点而是在B处。鉴于这种状况,要求教师更加严谨的治教、治学,应注意知识的衔接,避免科学性知识错误而对学生发展不利。 2003年金华中考自然科学试题第34题,知识的层次性值得探讨,对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激发、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此题被选入到《教、学、练》①中。题: 34.小明在学习摩擦力一节时,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关系,设计了如图(甲)实验装置。实验器材有:木块、长木板、砂和砂桶、测力计、20克砝码若干个、细线等。 (1)实验方法:将木块用测力计水平拉住,测力计另一端固定在桌上一侧;细线一端和砂桶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和长木板相连。实验时在砂桶中加砂,使长木板运动,当木块 达到稳定时,测力计读数等于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请问木板的运动是否一定要作匀速运动 ▲ (填“一定”或“不一定”)。 (2)在木块上加砝码就可以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正压力,改变砂桶中砂的质量,使长木板运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小明做了四次实验,得到了下表四组数据,其中在第3次实验 时,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你帮小明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入相应的位置。 次数 木块质量(克) 20克砝码(个数) 正压力大小(牛) 测力计的读数(牛) 1 400 0 3.92 1.57 2 400 2 4.31 1.72 3 400 4 4.70 ▲ 4 400 6 5.10 2.05 (3)对上表格中正压力大小和测力计读数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问题在于对(1)的回答上。多数学生(我的测试)回答“一定”,有部分老师也是这样答。有二个主要因素诱导人们得出结论是“一定”:一个是实验用了沙桶,使人以为便于调节对长木板的拉力,控制运动速度;另一个是简单的推理:摩擦力等于拉力→二力平衡→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果真如此吗?对于第一个因素,只是表象,不是本质,不能作为得出正确结论的依据。对于第二个因素,转移了分析对象,相当于“偷换概念”。其中的第一因子“摩擦力等于拉力→二力平衡”没有错,在水平方向,上面木块所受长木板对它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对它的拉力大小。受力分析的对象是上面的木块。第二因子“二力平衡→物体作匀速直线运

文档评论(0)

qqmqq1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