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邝 小梅 吴 娟 篇章一 历 史 追 溯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这个草创的新大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在那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弦歌不辍确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主与科学确是当时我们的共同认识和信念。 ——陈岱孙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我们这些西南联大的学子,深深地怀念着在“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和“刚毅坚卓”校训熏陶下的岁月,深切感谢母校和老师们辛勤的培养之恩。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之父)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战时,中国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 ——杨振宁 (诺贝尔奖获奖者)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回忆昆明联大时清坐茶馆日复日设备简陋学习勤研究启蒙发源地——最可贵的是敬业和团结精神。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西南联大三校之间均如此。联大师生敬业精神和友爱、团结的优良传统,是能造就众多人才,驰名于中外的主要原因。在抗战期间,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能亲赴前线或参加战斗,只有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谨严创造的精神,自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于祖国。 ——郑天挺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回首往事,西南联大给予我的教育永志不忘,由此确立我的报效祖国的决心永世不移。 ——陈茹玉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 在联大的几年,给我脑海里打下烙印最深的是“穷则思变”四个大字,就是再穷也要拿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学生要学出好名堂、好成绩。 ——涂光炽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矿床学家) 联大辉煌成就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 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还有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基性论著。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一、南渡——长沙岁月 1937年8月19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师生接到教育部南迁长沙,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通知 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任常务委员负责领导全校工作 临时大学于11月1日开始上课 二、西迁——在路上 二、西迁——在路上 三、东藏——艰苦岁月 艰苦的环境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四、东藏——薪火相传 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既有国学大师陈寅恪、哲学家汤用彤、经济学家陈岱孙、社会学家潘光旦、物理学家吴有训、叶企孙这些久负盛名的学者;又有吴大猷、费孝通、华罗庚这样一批在战火中回到祖国的年轻学者;在西南联大条件最简陋的实验室里,却工作着中国最负盛名的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