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質山区人工油松林对坡面产流入渗的影响实验研究.docVIP

石質山区人工油松林对坡面产流入渗的影响实验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質山区人工油松林对坡面产流入渗的影响实验研究

石质山区人工油松林对坡面产流入渗的影响实验研究 PAGE 1 PAGE 32 Apr. 2008, Volume 2, No.4 (Serial No.5)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SN1934-8932, USA 28 石质山区人工油松林对坡面产流入渗的影响实验研究? 张广英1,王胜宝1,于静洁2,金 明2,胡 堃2?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027904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 ?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027904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项目编号:CX10G-E01-08-02)。 【作者简介】张广英(1965-),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太行山区水土流失科学试验研究。E-mail:zhguyi2000@126.com. 摘 要:以位于白洋淀上游易县崇陵小流域的两个坡面径流小区取得的动态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地质地貌条件相似仅有植被覆盖类型不同的两个坡面的降雨、径流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小区的出流时间和壤中流量均明显大于荒坡灌草小区,松林小区土层蓄水量明显大于灌草小区,说明油松人工林改变了坡面土壤的性质,起到了涵养水源作用。但短历时大强度降雨没有起到消减洪峰的作用,甚至会增大洪水发生的概率。该研究对白洋淀和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土保持;人工油松林;产流;入渗 1. 引 言 森林植被变化通过影响产流下垫面条件而影响着降水下渗、蒸发散等水文过程,并影响到流域的产水量或径流量[1-2],由于植被是一特殊的活体下垫面,与其下的土壤、所处的地形、地貌一起,共同影响着大气降水在地表-土壤-地下的分配过程,植被本身又受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的制约,从而使植被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变得极为复杂,因此,不仅植被对径流量的影响一直是众人争论的热点,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国际上水科学研究的前沿[3]。 作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对维护河北平原及京津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西大洋水库是保定市的重要水源地,它与王快两库连通实施应急供水,也将成为北京的供水水源地,而它们的来水量取决于流域产水量的多少,因此研究植被建设对径流的影响现实而重要。 2. 研究区及实验地概况 2.1 流域情况 本研究区为位于河北易县的崇陵流域,崇陵流域地处太行山脉北端,大清河水系白洋淀上游,属北易水支流旺龙河的一条支沟。位于115°21’E,39°23’N,海拔85~300m,面积6km2。流域内的植被、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在中国华北石质山区低山丘陵带具有典型代表性。 该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区气候,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1.2mm,最大年降水量为1004.3mm,最小年降水量为217.0mm;降雨大部分集中在雨季,7~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6.6% 。年平均气温11.6℃,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3.4℃。 本区土壤以沙壤土为主、黄土为次,并集中分布在沟谷区,土层厚度1~2m,但黄土的厚度可达10m以上。土壤孔隙度大,渗水性能较好。流域上游的山坡植被覆盖度一般可达70~80% ,主要是羊胡子草、红叶披草和咸草群落,其中杂有荆条、酸枣等小灌木;下游的山坡主要为油松、侧柏、洋槐和杨树等成片的人工林及苗圃地。 2.2 径流小区布设 坡地是集水区的基本单元,为研究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坡面产流特征的差异,分别在油松林地和灌草荒坡上设立了两个坡面径流小区,大小均为5×15m2,四周用混凝土隔水墙切至基岩。两个小区的地质条件相似,基岩为砾岩,沙壤土土层平均厚度15cm。油松林小区(以下简称松林小区)坡度12°,有油松18株,平均高6.8m,胸径14cm,株行距2*2m,郁闭度93%。林下有荆条、酸枣等灌木以及白草、羊胡子草等草类,枯落物较少。灌草荒坡小区(以下简称荒坡小区)坡度18°,有荆条、酸枣等灌木以及白草、羊胡子草等草类,覆盖度95%以上。两小区相距仅50米 3. 研究方法 在每个径流小区均布置有翻斗式自计雨量计;坡面下端分地表径流、壤中流两层分别接入三角堰箱,并用自计水位计每分钟采集堰箱水位数据;坡面上下两个断面各选择四个深度(10cm、20cm、30cm、50cm)埋设土壤湿度传感器(TDR),可对天然降雨条件下降雨过程、土壤湿度和坡面流、壤中流数据进行自动监测,时间步长均为1min。现已取得2004年汛期的降雨-径流动态变化数据。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森林植被对坡面出流过程的影响 4.1.1 汛期降雨-出流过程综合分析 对2004年汛期四场降雨过程中坡面径流小区的监测数据进

文档评论(0)

sd47f8c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