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三首材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三首咏月诗词的语言。 3、背诵三首诗词。 自学提纲(10分钟左右) 一、《十五夜望月》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哪一句诗?“秋思”一词具体指什么?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3、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二、《我的思念是圆的》 1、说说你所理解的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诗歌大意: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一片洁白。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指月光满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2、“秋思”一词具体指什么?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落”字新颖妥帖,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月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不能换。 赏析 借景抒情 《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两句诗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 :白——月光,使人联想到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既写了鸦雀栖树,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湿桂花” 使人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后两句抒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生动,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 ?2.《我的思念是圆的》结构特点: ?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 人不圆——何时圆 ?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 家不圆——何时圆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作业: 背诵两首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2、对照注释,疏通全词意思。 3、鉴赏诗句,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自学提纲(10分钟左右) 1、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2、对照注释,疏通词意。 3、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词中哪些景物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4、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中?你如何理解? 5、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理由。 ? 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结合注释 理解词意 上下两阕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 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中,你如何理解?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理由。 示例: 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共同赏析?: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共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