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中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葉中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王丽,夏丽飞,蔡丽,名志(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勐海 666201) 摘要:茶多酚为茶叶的主要功效成分,对人体具有独特的保健和治疗作用。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及理化性质,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鉴定、生物活性、抗氧化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茶多酚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茶叶;茶多酚;分离分析;生物活性 Research Advances on Tea Polyphenols WANG Li, XIA Li-fei, CAI Li, LIANG Ming-zhi* Tea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nghai 666201, China Abstract: The tea polyphenols (TP),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f tea, possesses particular healthy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s for people. In this article, the composition, the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P were introduced.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analytical methods, biological activity, antioxidtive mechanism of TP was also reviewed.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P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 Tea; Tea polyphenols; Analytical methods; Biological activity; Antioxidtive mechanism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兼有药用、食用等多种功能。茶叶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和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效应,已赢得了广泛的重视。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茶叶的国家,我国历代药书中均有茶叶入药的记载。饮茶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与其 特定的化学成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步揭示了茶叶中多酚类、咖啡碱、脂多糖等均具有一定的药理效应。其中茶多酚的研究最为关注, 这是因为它具有显著的生物 活性[1]。 1 茶多酚的特性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称TP)是茶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茶叶中儿茶素、黄酮、酚酸、缩酸和花色素类物质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5 %~25 %。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烷醇类的儿茶素。儿茶素主要由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EC)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不溶于石油醚、苯、氯仿等;略有吸潮性,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产物;对酸较稳定pH4~8稳定,pH8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遇铁变绿黑色络合物。茶多酚中除酚酸和缩酸外,均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为主的结构,正是这种结构使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类或单羟基酚类化合物[2, 3]。 2 茶多酚的分离分析方法 目前茶多酚粗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金属离子沉淀法、萃取-沉淀法、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超临界萃取法等。在早期的研究中,非色谱法只能测定茶多酚的总量;五、六十年代,纸色谱法PC[4] 、薄层色谱法TLC[5]开始用于茶多酚的测定,直到1976 年,Hoefler 和Coggon[6]首次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用于茶多酚的分析。此后,在对茶多酚的分析研究中,HPLC 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目前,茶多酚组分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化学法(Folin- Denis法、硫酸铈氧化法、苯酚比色法、电位计法)、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纸层析PC)、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MEKC、微乳电动色谱 MEEK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原子吸收、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质谱法及联用技术等[7-12]。我国原轻工业部于1995年制定了茶多酚产品的行业标准(QB2154 – 1995),规定了茶多酚产品的检测方法。 纸层析PC虽可以分离茶多酚,但操作费时,且定量可靠性差;茶多酚经衍生后可供气相色谱GC分析,但难以进行定量衍生,故茶多酚的气相色谱法研究至今仍无多大进展;近年来,毛细管

文档评论(0)

dbt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