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认识的差异.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人的认识的差异

对人的认识的差异 对人的认识的不同,是二者功利主义思想呈现差异性的另一个逻辑起点。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对人性、人欲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三个方面问题的考察。无论是《墨子》还是《韩非子》,都没有直接提及“人性”二字,更没有对人性善恶问题作出直接的价值判断,但这丝毫影响不到二者对人性问题的认识。 ⒈《墨子》对人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墨子》对人性问题的认识,《墨子》一书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条目不多,现摘录于下: “古者民始生……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墨子?尚同上》) “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墨子?七患》) “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墨子?七患》) 墨子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刚出现时,父子兄弟血缘亲情都相恶相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毒害,天下大乱。考察当今社会,物质充足时,则民众良善;物质匮乏,则民众吝恶。没有足够的物质准备,至亲的血缘亲情都不复存在。 这里墨子并没有对人性是善是恶做出直接的价值判读。学界对于墨子的人性论善恶归属问题的争议很大,主要集中于性恶说和非善非恶的自然人性论说两点。对于这种分歧,笔者赞同性恶说,理由如下: 墨子认为古代人类刚刚出现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恶的,血缘亲情亦怨恶疏远,与禽兽无异(《墨子?尚同上》);面对这种与禽兽无异的状态,立政长——设天子、三公、诸侯国君、正长,尚同于政长后,才里治、乡治、国治、天下治。(《墨子?尚同上》); (2)墨子认为当前是一个乱世,混乱的缘由就是“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父不爱子、兄不爱弟、君不爱臣,人与人自利不相爱(《墨子?兼爱上》); (3)民众的是否良善受物质条件的影响,物质充足就会良善,物质匮乏则父子不认,血缘亲情更是荡然无存(《墨子?七患》); (4)墨子的时代是有“政长”的(即墨子经常提及的“王公大人士君子”),社会却仍然乱混乱。墨子认为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政长”不贤(比如“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墨子?尚贤中》,“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墨子?尚贤下》等等)或者是百姓不“尚同”(“民知上置正长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隐匿,而莫肯尚同其上,《墨子?尚同中》 )。但无论把乱的原因归结到“王公大人士君子”身上还是归结到百姓身上,社会都是混乱的。 从上面四点,我们可以看到在墨子的思想认识里,“古者民始生”社会乱恶;当前有政长,社会还是乱恶。无论乱恶的缘由是如何(这个缘由可以是墨子所说的政长不贤,也可以是民众不尚同),不能说这是是一种人性恶的暗示,笔者认为萧公权先生对墨家“一再暗示人性之恶”的论述无疑是十分精当的。因为墨子人性善恶归属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以这里不再过多的展开论述。墨子对人性偏恶定位,使其在功利主义思想方法论上,他不可像韩非子那样去顺应人性、利用人性,而只能去用爱利的方法去改变。 其次,我们再看《墨子》一书对人欲问题的认识。《墨子》一书中关于人之所欲材料主要有以下材料: “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恶。”《墨子?尚贤中》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墨子?尚贤下》 “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墨子?尚同中》 “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墨子?经上》 “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墨子?经说上》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 《墨子》认为人人都欲生憎死,欲富恶贫,欲安恶危,欲利恶害,爱人利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也得到别人的爱和别人的利,也就是人人具有喜利,爱利,逐利的品性。 翻开《墨子》一书,“欲”与“利”二字几乎是以最高频率的次数出现。据统计“欲”字在《墨子》一书中共出现了226次。“利”字在《墨子》一书中出现381次之多。墨子无论是借助天帝鬼神还是引用古代圣王,无非是论证“兼相爱,交相利”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兼相爱,交相利”最终的落脚点却是在“利”上面。笔者认为墨子思想学说之所以吸引大量的信徒,并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世之显学,与其思想学说紧紧的抓住了人人好利这条主线不无关系。 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上,墨子基于对人性本恶与人性好利问题的考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功利关系,哪怕是血浓于水的父子关系亦不例外。“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墨子?亲士》),墨家认为再贤能的君王也不喜欢没有功劳的大臣,再慈祥的父亲也厌恶没有益处的儿子,君臣父子关系本质上是纯功利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墨子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考察,他又抓住了人人好利、人与人之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