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分子间力和长程力.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分子间力和长程力

第六章 分子间力和长程力 要求:掌握分子间力和长程力的含义,范德华力的构成;理解长程力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掌握溶胶稳定理论——DLVO理论及其应用;理解影响微颗粒凝聚与分散的各种因素。 §6.1 分子间力与长程力及其之间的关系 1、分子间力 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着固有引力,将此引力称之为范德华力,该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几个分子直径的距离,大约3~5?。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大约0.1~1千卡/摩尔。 2、长程力 胶体粒子或微颗粒之间,当相隔一定距离时,相互之间也要产生一种固有引力,这种力的作用范围比范德华力大得多,例如:平板Fe2O3胶粒层间距离可为8000 ?,玻璃表面吸附水蒸汽膜的厚度约为100 ?以上,故叫长程力或长程范德华力。 3、分子间力与长程力之间的关系 长程力分为长程范德华引力和长程电场引力或斥力。 长程范德华引力:构成胶粒或微颗粒的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的加和。 长程电场引力或斥力:胶粒或微颗粒表面上电层之间的作用力。 §6.2 分子间力 1、分子的种类 (1)偶极分子 水分子:强偶极子 (2)非极性分子 气体分子: (3)异极性分子 表面活性物质: 2、分子间力——范德华力的构成 (1)永久偶极子与永久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Keeson公式)—取向静电力: (2)永久偶极子与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Debye公式)—诱导力: (3)诱导偶极子与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London公式)—色散力: 3、范德华力的起因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分子间力,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均是:一个偶极子产生的电场,对另一个偶极子产生的作用力的结果。 偶极矩 (2)范德华力的大小 Φ=-β·x -6 式中:Φ为两个偶极子之间的作用力;负号表示偶极子之间的作用力为引力;β为分子间范德华引力的强度;x为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 §6.3 长程力 长程力包括长程引力和长程斥力。 1、尺寸无限的两块平板之间单位面积的吸引势能 以分子间力公式Φ=-β·x -6为基础,对两平板中的所有分子与分子间的作用力进行叠加积分,积分结果便是两个宏观体之间的长程引力。 2、胶体粒子(球形粒子)之间单位面积的吸引势能公式 以分子间力公式Φ=-β·x -6为基础,对胶粒中的所有分子与分子间的作用力进行叠加积分,积分结果便是胶体离子之间的长程引力: H——Hamaker常数(哈马克常数),在描述胶粒之间范德华引力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单个分子中β所起的作用。 β越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越大; H越大,胶粒之间的长程范德华引力越大。 3、介质对范德华引力的影响 2—为溶质(分散相);1—为溶剂。 伴随以上过程的势能变化为: 上式中各Φij,就Φ的通式而言,各项距离参数和尺寸参数的依赖方式完全相等,只是分子参数不同,而分子参数又完全包括在Hamaker常数中,故有: 而 则 H212越小,介质越容易将质点隔开,即溶质越易分散。 若H212为零,则质点间的引力消失,溶质溶于溶剂中。 结论: 无论是在真空中,还是在介质中,由于范德华力存在,分散质点间总是要产生一个净引力; 将质点置于介质中,一般减弱质点间范德华引力,当质点的Hamaker常数与介质的Hamaker常数相等时,质点间引力消失,溶质完全溶于介质中。 §6.4 势能曲线与DLVO理论(溶胶稳定理论) 1、球形颗粒之间的引力势能、斥力位能及净势能 (1)球形颗粒间范德华引力势能表达式: (2)球形颗粒间双电层斥力位能表达式: (3)球形颗粒间的的净势能: 2、势能曲线及DLVO理论 (1)势能曲线 (2)DLVO溶胶稳定性理论 对球形颗粒ε净对x求导,导数为零的点为极值点。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极值点:第一极小值、能垒和第二极小值。 胶体颗粒的稳定性判断: 当能垒εb热运动能第二极小值时:胶体稳定分散; 当热运动能第二极小值,同时能垒εb时,胶体颗粒在第二极小值处凝聚,形成较为松散的凝聚体; 当热运动能能垒εb时,胶体颗粒在第一极小值处凝聚,形成较为紧密的凝聚体。 (3)搅拌对凝聚的作用 ①弱搅拌可能有助于凝聚(在第二极小值处凝聚); ②适当增大搅拌强度,可能有助于分散(能量大于第二极小值,但小于能垒); ③继续增大搅拌强度,可能有助于凝聚(能量大于能垒,在第一极小值处凝聚)。 3、讨论 (1)表面电位Ψ0小,电介质浓度高,电价高,能垒小或无能垒,容易在第一极小值处凝聚; (2)表面电位Ψ0大,电介质浓度低,电价低,则斥力大,能垒大,胶体颗粒分散; (3)Hamaker常数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