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突发塌方的处理过程.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突发塌方的处理过程

隧道突发塌方的处理过程 1.工程基本概况 1.1隧道概况 **隧道位于安徽省境内,起讫里程为DK,隧道设单面上坡,坡度%,隧道坡长m。.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2.1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长江冲积平原丘陵地段,该地段所在地区地貌主要为剥蚀丘陵、岗地、河流一级阶地及冲积平原。丘陵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坡度大多在15o~30o之间,地面标高20~200m,植被发育,树木茂盛;丘间谷地一般呈狭长状,但地形较平坦,谷地区一般宽50~200m,两侧谷坡陡缓不一,其地面标高一般为8~20m;岗地零星分布,地形略有起伏,自然坡度15o12~60m;坳谷地形平坦,地面标高8~20m左右。 .2.2地层岩性 (1)1 Q2fgl :粉质粘土,硬塑,褐黄色,棕红色。 (2)2 Q2fgl :含砾粉质粘土,硬塑,褐黄色,棕红色,碎石主要成分为砂岩。 (2)1 Q2fgl :粉质粘土,硬塑,灰白,灰绿。 (2)3 Q2fgl :粗圆砾土,灰白~灰褐色,中密~密实,局部含卵漂石。 (3)1T[3]h:粉砂岩,全风化(W[4])紫红色~灰黄色。 (3)2T[3]h:粉砂岩,强全风化(W[3])紫红色,节理裂隙发育。 (3)3T[3]h:粉砂岩,弱全风化(W[2])紫红色,节理裂隙发育。 (4)1J[3]c:石英二长斑岩,全风化(W[4]),灰白色,节理裂隙发育。 (4)2J[3]c:石英二长斑岩,弱风化(W[3]),浅灰色,节理裂隙发育。 (4)3J[3]c:石英二长斑岩,弱风化(W[2]),灰白色,深灰色,节理裂隙发育。 地表水不发育,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位埋深3.5~10m。地下水主要赋于1)2、2)3层中,隧道洞身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受地下水的影响,粉质粘土和全风化层易变形,向洞室临空面挤出,粗圆砾土(夹有漂石)组成的岩石很不稳定,易渗漏,容易造成围岩内细粒的大量流失,极易发生坍塌,引起洞壁失稳、冒顶和地表沉陷。 DK139+970~DK140+005,共计35m采用明挖法施工,其中预留17m的斜切式洞门长度,施作18m的明洞。出口端浅埋段里程DK140+638~DK140+716,共计78m采用明挖发施工,其中预留17m的斜切式洞门长度,施作61m的明洞。明洞段临时边坡初始设计坡度为1:0.75。 隧道开挖采用新奥法施工原理进行开挖,洞身Ⅴ级围岩初步设计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时采用多功能作业台架配凿岩机钻眼。软弱围岩段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挖、人工持风镐开挖及微震爆破,围岩较完整地段采用光面爆破。 1.3.2 现场施工方案 2010年8月3**明洞按初始设计边坡坡度开挖后,边坡出现坍塌。后更改右侧边坡设计为1:1.5,现已施工完成。 隧道断面开挖初步设计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洞室累积变形量达到300mm,变形过大,后改为“六部CD法”施工,隧道变形得到控制。 2.塌方过程 2.1施工现状 2011年7月23日正在进行CRD工法转换准备工作;至2011年7月23日上台阶开挖支护至里程DK**,中台阶开挖支护至里程DK**,下台阶开挖支护至里程DK。仰供封闭成环至里程DK,距离掌子面19.8m;仰供及填充砼浇筑至里程DK,距离掌子面20.4m;二衬拱墙砼浇筑至里程DK,距离掌子面40.4m。 2.2.1塌方经过 2011年7月23日9时~13时,隧道上台阶左侧正在进行开挖一榀0.6m,同时中台阶左侧开挖完两榀1.2m,14时30分初喷完混凝土,14时50分中台阶初喷混凝土开始掉落,拱架背后涌出含圆砾石粉质粘土,现场立即组织人员撤离掌子面,15时05分里程DK140+260.0处上台阶拱架开始坍塌,直至15时10分,里程DK140+258.2~268.4段上台阶左侧初支钢架全部坍塌。现场立即应急处理:设置警戒线,设警戒标识牌;相应地表位置设警戒线和标识牌,并派专人看护现场。隧道顶部坍塌未停止,时间至2011年7月24日10时坍塌冒顶。洞顶塌出一个直径约10米大坑。 2.2.2塌方影响 塌方发生后对DK140+235至258段沉降增加明显,自7月23日至7月31日,通过每天监控量测对洞顶沉降及净空收敛进行观测,发现洞顶沉降和收敛发生明显变化。 2.2.3应急处理 隧道塌方后,立即向上级汇报,对现场封闭警戒。 2011.7.26塌落稳定后,按设计纪要要求对塌落下来的土堆进行注浆加固并回填土反压;对洞内衬砌未施工段内初期支护增加竖向钢支撑; 对衬砌未施工段侧壁进行注浆处理,在DK**施工Φ89单层管棚, DK**设双层管棚,管棚为Φ89mm壁厚5mm无缝钢管,长L=9m。 2.2.4原因分析 2011年1月27日组织召开专家会,分析初支拱顶下沉及处理办法,形成如下共识: (1)隧道地质条件差且浅埋偏压,围岩松散,易变形,自稳能力不足,特别是遇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