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2016中考政治教材考点梳理第3课时感受法律的尊严.doc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2016中考政治教材考点梳理第3课时感受法律的尊严.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2016中考政治教材考点梳理第3课时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3课时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1.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显著特征。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国家暴力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不论职位高低,富贵贫贱,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生活离不开法律?) (1)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法不可违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含义:犯罪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3.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的责任有哪些? (1)违法犯罪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也要受到追究。 4.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1)含义: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2)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5.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 (1)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2)许多犯罪都是从小错误开始的,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我们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6.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对比角度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对社会危害 程度不同 情节轻微,对社 会危害不大 情节严重,具有严 重的社会危害性 触犯法 律不同 违反刑法以外 的其他法律 触犯刑法 处罚方 法不同 行政处罚或 民事赔偿 刑罚处罚 联系 二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而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很可能导致犯罪。  防患于未然 未成年人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1)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2)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例1】[2014河北中考第24(1)题]大众话题评说。 注:网络大V指的是在微博上十分活跃,又有着众多粉丝的“公共人物”,也称网络红人。 (1)根据漫画,简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与“法律惩罚”之间的关系。 明确考向 1.从设问上看,属于“是什么类”;2.从知识模块来看,是综合考查“学法知法,依法自护”的问题。 提取信息 1.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2.造谣传谣;3.法律惩罚。 调动知识 1.公民的法律意识;2.违法行为;3.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 规范表述 (答案)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的言行很容易危害社会而触犯法律,最终受到法律惩罚。   【例2】[2014河北中考第25(3)题]生活热点分析。 霾,席卷中国多个省市,天地变色,人所共愤。人,历数霾的万千罪状。霾,感觉异常冤屈,开始了自己的诉说…… 结合右图所示,谈谈《环境保护法》的这一规定为何会使霾忧心忡忡。 明确考向 1.从设问上看,属于“原因类”;2.从知识模块来看,是综合考查“学法知法,依法自护”的问题。 提取信息 1.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有些规定,对我的威胁很大,实在让我忧心忡忡;2.公民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调动知识 1.环境污染有法可依;2.公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