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将随着司马迁去探究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随着陶渊明去观赏世外桃源,随着吴均去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随着柳宗元去感受赋敛之毒甚于蛇、苛政猛于虎的道理,随着范仲淹去体会仁人志士的思想情操。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了解古代社会现实,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
2.通过品味语言,欣赏文言词语,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
3.通过研读作品,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课文,能够准确背诵课文。
三、教学设想
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教师在课前要落实好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从而读懂句子,疏通文意。课堂上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课时安排: (13课时)
《陈涉世家》 2课时
《桃花源记》 2课时
《与朱元思书》 1课时
《捕蛇者说》 2课时
《岳阳楼记》 2课时
《醉翁亭记》 2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十六、陈涉世家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能读准生字生词,读准语句节奏,流畅朗读课文。
2.能结合注释,3.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准确流畅翻译全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了解历史背景及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陈胜分析了当时的秦国的社会现状,并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的建议,为了给起义做好舆论准备,陈涉足智多谋、有胆有识领导才干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表达了陈敢做敢为,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 教
学
反
思
十七、桃花源记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后人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三、诵读课文
1.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2.跟读;
3.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4.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四、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