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高校团委书记辩暑期下乡实践.docVIP

 思考~高校团委书记辩暑期下乡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考~高校团委书记辩暑期下乡实践

高校团委书记:暑期社会实践咋成了"敲章+拍照"  2010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到工厂转一转就成了“经济调查”,摆张桌子、发发宣传单叫“法律援助”…… 暑期社会实践咋成了“敲章+拍照”   创新形式让多数学生受益 ? 华南农业大学团委书记 邱亚洪   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即组建重点团队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组建重点团队虽然效果好,但是覆盖的学生面小,变成团学干部的“专利”   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引导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更加及时、充分、顺利地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体的教育计划中,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正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面对新形势,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认识偏差、机制不完善、参与面不够广泛等薄弱环节,成为制约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瓶颈。   由于受人力、财力的限制,多数高校在实践中普遍采用点面结合的活动方式(即组建重点团队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组建重点团队进行的社会实践虽然效果较好,影响较大,但能够参与的人数较少。就如何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谈谈个人观点。   高校要整合社会资源,凸显办学特色,形成活动品牌。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有效认同和支持是社会实践得以深入持久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高校作为活动的组织单位,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实践项目和领域,按照“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注重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打造品牌,使学生在贡献中受到教育。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通过与广东省农业厅联合组织大学生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每年假期组织6000多名农科专业回乡大学生,以自己家乡为对象,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提出一条科技支农建议、介绍一项农业实用技术、赠送一个新品种、扶助一户农家),直接深入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中间,面对面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校还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联合组织“农科信息直通车”活动,针对农业小规模经营为主、农民知识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每年寒暑假期间,学生参与建设和维护2000多个“农科信息直通车”网站。   创新活动形式,构建长效机制。一是组织形式要由点面结合提升到点、线、面相结合:点上组建重点团队,抓好团队的培训、指导工作;线上提出参考主题,由团支部、党支部、学生社团或学生个人自由组队;面上以学生个体自主参与社会实践。二是实行项目化管理,把活动提升为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去,在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项目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三是要分类指导,按照“三个层次”开展:第一层次是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在与社会接触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第二层次是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宣传、农技宣传等活动,在为社会服务中长才干;第三个层次是组织高年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科技推广、农技培训等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2010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期待暑期实践走过“青春期” 华东政法大学团委副书记 陈赛金   除了社会化筹集资金外,还要通过开销最小化解决经费问题。前几年兴起的“换房旅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不同城市的高校可资源共享,为对方实践提供寝室等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有近30年的历史,它对推行素质教育、增长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也出现了部分“不和谐”因素,形式主义有些蔓延,社会实践变成了“敲章”加“拍照”,变成了团学干部“公费旅游”的“凝聚力工程”。到工厂转一转就成了“某地经济调查”,不远千里到外省农村上两天课叫“扶贫支教”,摆两张桌子、发几张宣传单叫“法律援助”,唱两首流行歌曲叫“文艺下乡”,走走鼓浪屿叫“感受改革开放成果”,喝喝“王老吉”叫“岭南文化研究”,虽然这不是社会实践的主流现象,但从整体上看,社会实践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经费筹集、课题选择、指导师资等方面仍有待完善。笔者仅就经费筹集、课题选择两方面作阐述。   要通过社会化渠道筹集实践经费。各高校的社会实践经费主要由学校拨款支出,人均20元左右,部分高校更少,在高校经费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组建更多团队,让更多学生受益,唯有借助社会力量,否则社会实践就算再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一是联合企业,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团队解决了经费问题,企业获得良好口碑,达到双赢。二是联合政府、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这些单位有课题、有经费、无精力,而大学生有精力、有知识、无经费,两者有效互补。除了社会化筹集资金外,还要通过开销最小化来解决经费问题,交通和住宿费用是实践队伍的主要开销,可鼓励学生在家乡及周边社会实践,如果人数不

文档评论(0)

dong198104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