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和叙事散文一样,说理散文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师,亦无私人著述。春秋以后,王官之学散于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战国之时,百家争鸣,处士横议,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著书立说,一时蔚为风尚。诸子之文由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较为完整的专论体,发展历程清晰可见。 一、说理散文的主要形态:语录体→对话体→专论体 1、说理文的萌芽:《论语》 (1)孔子其人 孟子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王嘉《拾遗记》卷三云:“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相者云:‘夫子系殷汤,水德而为素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首上圩yú顶,故因名曰丘云。”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在春秋时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此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他离开鲁国,先后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这种思想在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尖锐的春秋末年,不切事宜,因而未被各国君主采纳。孔子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 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儿子孔鲤(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鲁国的动荡局势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张的破灭。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史记·孔子世家)后七日卒。终年73岁。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遵奉为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的影响。 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编订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感人之处在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孔子招收弟子,不分等级,不分贫富。孔门弟子中的优秀人才多是家境贫寒者,颜回身居陋巷,子路原是乡野之人,曾参缺衣少食,仲弓家无立锥之地。《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他们的亲切教诲,尤其是对仲弓的自强好学,孔子用“山川其舍诸”的形象比喻,给欲特殊的关怀和鼓励。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訒rèn慎言”。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由,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殿内正中一幅孔子巨幅画像,画高6.5米,宽3.15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 大成殿前露台正中的孔子铜像高4.18米,重达2.5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塑像 孔子墓 碑铭:大成至圣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