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琦善“卖”看民族心理
从琦善“卖国”看民族心理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发这次战争的导火索则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史上的一次巨大胜利,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同时也铸就了一面精神旗帜——林则徐。自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即是正义的化身,不屈的代表。关于清朝的禁烟运动,后世学者喜欢分严禁派和弛禁派进行比较讨论。因虎门销烟一举成名的林则徐当仁不让地成为严禁派的代表,而且是非常严格地执行禁烟法令。有了严禁派领袖林则徐,那弛禁派也必须有人出来当代表了,于是,负责与义律和谈的琦善很“荣幸”地被世人选中,成了弛禁派的冤大头,甚至成为史上首位国人公认的“卖国贼”。
林则徐作为民族气节的象征流芳百世,人们纷纷颂扬,而琦善稀里糊涂的成了弛禁派一号人物,在我看来,有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严禁派固然存在,甚至可以说,禁烟伊始,道光皇帝本人勉强也可以说是严禁派中的一员,但至于弛禁派的存在与否,似乎还值得商榷。中国封建社会有一对矛盾即皇权和相权,彼此制衡,相互牵制,但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即下令废除宰相制度,以致皇权不断强化,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天朝绝对皇权体制下,大臣是谈不上有政治主见的,组成一个与道光对着干的政治派别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首席军机大臣曹振庸也说:“无它,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更何况于琦善?估计任何一位大臣都不愿开罪于君王,当然,海瑞不在此列。1832年12月26日,林则徐到京,八天之内连续被道光召见八次,还特准其于紫禁城内骑马、坐轿,道光内心严禁的意图已日渐显露,那些善于揣摩君王心思的大臣难道还不明白,自己往枪口上撞吗?当然不会,他们只会更进一步的迎合道光。此外,就当时的现实情况而言,弛禁派的存在也是有些模糊。尽管鸦片贸易是罪恶的,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伤害,但它却养活着沿海各省许多的官员。清朝官员的薪俸并不高,即使是有了养廉银,但也难以满足他们日常腐败生活的开支和贿赂上级的需要。外国人将鸦片运往中国销售是一种走私行为,因此,那些商人必须借助于中国官员的帮助,有时甚至还会借助官员将鸦片运入,这就需要“孝敬”中国官员了。但如果实行了“弛禁政策”,还会有商人行贿吗?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政府的缉查了,还会理会那些官员的敲诈勒索吗?那些以此为主要收入的清朝官员门当然不愿看到这种现象发生,试想,如此谁还会搞弛禁?相反,严禁更有助于他们此项收入的增加。而且,当时一些文人学者留下的著作中也暗示了弛禁派的不存在,梁廷枏在他的《夷氛闻记》中说:许乃济弛禁主张遭到大臣批驳后,“举朝无继言者”,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中也说:“此时中外复奏,皆主严禁”。时人并不有弛禁派,后人却千方百计的找出了弛禁派,难道古人的著作中有模棱两可之处?还是对比心理使然?
再说琦善弛禁,以致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在奏折里,琦善根本没提弛禁,他只是提出重治贩运而已,认为这才是正本清源之举。与一些严禁派不同,琦善建议重治贩运者,而非处死吸食者。他认为吸者相当于自杀,贩者相当于他杀,岂有自杀之罪高于他杀之理?因此,这并不能武断地认为他是弛禁派。至于琦善的禁烟运动,他也毫不逊色于严禁派官员。在收获烟土方面,第一名是两广总督邓廷桢,收获烟土26万两,第二名就是琦善,收获烟土13万两,而林则徐仅为2万两,事实胜于雄辩,如果琦善主张弛禁,他何必还收缴如此之多的烟土呢?这不是自己否定自己吗?我想能做到大学士一职,琦善的智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吧。至于琦善的“卖国贼”之名,大概与他在广州与义律的和谈分不开。林则徐的壮举鼓舞了民族精神,但也点燃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开始封锁中国沿海,战争一触即发,随后,舟山沦陷,林则徐下台,道光帝唯恐战事扩大,便以琦善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与义律和谈。几经周折,《穿鼻草约》出炉了,但就是这个和约让琦善一不小心成了万人唾骂的卖国贼。琦善奏折中的“说定诸事”是指赔款贸易等其他一些事,而并非指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但义律等人断章取义,让琦善“卖国”名符其实。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道光是听不进逆耳忠言的,他不是唐太宗,即使琦善想做魏征也不行。琦善到广州后亲眼见识了英夷的坚船利炮,知其非清朝的破铜烂铁可比,遂上奏陈述广东不堪作战之实,不料却被道光认为“代逆恳求,实出情理之外,是何肺腑?”此时,他的同僚也开始想他发难,林则徐鼓动怡良参奏他。在那个天朝上国中,或许只有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才是唯一的通行证,君王听不进直言,群臣也接受不了现实,清朝上下依然在梦中歌舞升平,只是琦善有点犯傻,大言不惭的替英夷说“好话”,于是,他“卖国贼”的帽子戴上了。
从以上来看,琦善“弛禁”、“卖国贼”的罪名似乎并不成立,但为何世人强加于他呢?难道因为他是一个大贪官吗?估计与乾隆时期的和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