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局部注射布比卡因建立大鼠骨骼肌损伤模型的组织形态学评价
陈玉佩1,刘 通1,邹德辉1,张 莉1,毛颖秋2,霍则军3 (北京中医药大学,1针灸推拿学院,2科研实验中心,北京市 100029;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北京市 100191)
引用本文:陈玉佩,刘通,邹德辉,张莉,毛颖秋,霍则军. 局部注射布比卡因建立大鼠骨骼肌损伤模型的组织形态学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8):2615-262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18.005 ORCID: 0000-0002-0402-6916(陈玉佩)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布比卡因:属于一种局麻药,1959年Brunm报道局麻药会引起骨骼肌形态的异常改变。所有的局麻药都具有肌肉毒性,其中利多卡因最轻而布比卡因最为严重。有研究称一次性直接注射局麻药0.5%盐酸布比卡因致大面积肌纤维坏死和广泛吞噬作用之后快速再生。值得关注的是,肌卫星细胞不受局麻药的影响,这也是肌纤维损伤后再生的关键所在。
多裂肌:腰骶段多裂肌起自骶骨背面,胸腰椎横突,向上斜行,止于上方2-4个椎体横突,与腰椎紧密相连,主要的功能是稳定腰椎,参与脊柱背伸运动,维持脊柱腰段前凸,是脊柱动力性稳定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腰部多裂肌对L4/5节段稳定性的贡献高达2/3,其中以深部多裂肌为主,而浅部多裂肌则更多地参与腰椎的伸和旋转。
摘要
背景:布比卡因神经毒性、心脏毒性的报道屡见不鲜,而关于布比卡因所致肌肉毒性的文章却不多。
目的:建立并评价局部肌肉注射布比卡因不同时间点大鼠多裂肌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选用体质量280-320 g的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8只)、模型组(18只)、模型对照组(18只),每组随机分为4,7,14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造模后4,7,14 d多裂肌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与结论:①肌肉注射0.5%布比卡因可导致大鼠骨骼肌损伤。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局部多裂肌纤维出现坏死、炎细胞浸润、少量巨噬细胞等。③透射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以及各带、线排列紊乱,结构崩解,甚至消失;线粒体结构异常,嵴减少、消失等;模型7,14 d组可见多裂肌增生、修复等变化。
④模型组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分值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模型对照组(P 0.05);模型4 d组高于模型7,14 d组(P 0.05);模型7 d组高于模型14 d组(P 0.05)。⑤结果表明一次性肌肉注射0.5%布比卡因,可发生大鼠骨骼肌形态学超微结构上的病理改变,以此建立的大鼠多裂肌损伤模型较为理想。
关键词:
实验动物;运动系统动物模型;布比卡因;骨骼肌病理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题词:
布比卡因;肌, 骨骼;模型, 动物;组织工程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电针“委中穴”对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自噬调控
Histo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of a rat model of skeletal muscle injury induced by local injection of bupivacaine
Chen Yu-pei1, Liu Tong1, Zou De-hui1, Zhang Li1, Mao Ying-qiu2, Huo Ze-jun3 (1Schoo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Center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3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neurotoxicity and cardiotoxicity of bupivacaine have been reported frequently. However, the studies on bupivacaine-induced muscle toxicity 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