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子特性: 由3个次甲基桥连接的4个吡咯环组成,分子量为585。由于2个羟基或酮基、4个亚氨基和2个丙酸基这六个基团在分子内部形成6个氢键,使胆红素分子形成脊瓦状的刚性折叠,极性基团隐藏于分子内部,从而为非极性的 脂溶性物质。 转运: 胆红素释放到血液中后,与清蛋白结合(可逆结合)在血液中运输。既可以增加转运能力又可以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细胞膜,造成毒性作用。 二 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胆红素 清蛋白结合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 进入肝脏 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胆红素分离,进入细胞 Y蛋白 Z蛋白结合 胆红素—Y蛋白复合物 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双葡糖醛酸胆红素 释放到毛细胆管 排入肠道 三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 排入肠腔 肠菌酶 水解脱下葡萄糖醛酸基 还原 中胆素原 粪胆素原 d-尿胆素原 L尿胆素 粪胆素 d-尿胆素 胆红素系结石的形成机制: 葡萄糖苷酸酶: 酶最适pH5左右,胆汁pH为6.1~8.6 该酶的抑制物葡萄糖二酸-1,4-内酯 胆红素钙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出现下述异常: 1.由于蛔虫钻进胆道,带入大肠杆菌,造成胆道感染 2.胆红素系结石病人胆汁中葡萄糖二酸-l,4-内酯的含量降低在胆红素结石形成过程中蛔虫残体、蛔虫卵及其他异物均可构成结石的核心,细菌性β葡萄糖苷酸酶催化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水解,游离胆红素与Ca2+形成胆红素钙,胆红素钙又在前述无机离子的作用下,再加上结石基质(主要是硫酸化糖蛋白)的网架作用,而集结成胆红素钙结石。 四 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血清胆红素的存在形式: 1.未结合胆红素:未经肝细胞转化的、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占80%,呈脂溶性。 2.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滑面内质网转变成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含量极低,呈水溶性。 3. δ-胆红素: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游离胆红素,其含量随游离胆红素的增高而增高。 凡是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摄取、转化、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因素均可引起血浆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巩膜和粘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jaundice) 黄疸的分类: 按胆红素的含量 按胆红素的来源 隐性黄疸:34μmol/L 〉血浆胆红素〉17.2 μmol/L 显性黄疸:血浆胆红素〉 34μmol/L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 概念: 也称肝前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 临床特性: 血中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改变不大,尿胆红素阳性。某些疾病(如恶性疟疾、过敏等)、药物和输血不当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二)肝细胞性黄疸: 概念: 也称肝原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造成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 临床特性: 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都增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实质性疾病,如各种肝炎、肝肿瘤等。 (三)阻塞性黄疸: 概念: 也称肝后性黄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通透性增加,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 临床特性: 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无明显改变,尿胆红素检查阳性 ,尿胆素原降低。阻塞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炎症、肿瘤、结石或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疾病。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的鉴别 参考值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μmol/L)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红素 尿胆素原 粪便颜色 1.7~17.2 1.4 微量 阴性 少量 浅黄 17.2~85.6 高度增加 正常 阴性 增多 加深 1.7 ~819.7 增加 增加 阳性 不定,或升高 变浅或正常 17.2~513.8 增加 高度增加 强阳性 减少或消失 减少或消失 小结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在维持血糖浓度稳定,脂类的消化、吸收、运输、分解与合成中均起重要作用。 胆汁酸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而来,是肝清除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形式。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他们在肠道中受细菌作用生成次级胆汁酸。大部分初级胆汁酸与次级胆汁酸经肠肝循环而被再利用,以补充体内合成的不足,满足对脂类消化吸收的生理需要。 胆色素是铁卟琳化合物在体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