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东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docVIP

第八章 东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 东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公元 25 年~220 年) △授课名称——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东汉王朝兴衰的过程;掌握“光武中兴”、“党锢之祸”等名词概念;弄清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以及黄巾大起义的情况;认识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教学重点——东汉前期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恢复生产的措施;豪强地主的田庄;谶纬与儒学;班超出使西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擅权和“党锢”事件。 △教学难点——东汉豪强地主经济与统一国家走向分裂的关系;东汉谶纬神学思想和经学的谶纬化。 △授课对象——2008级 △授课方式——讲授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环节: 第一节 东汉前期的政治 一、东汉王朝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调整 1、东汉王朝的建立与刘秀的统一战争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湖北枣阳县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王莽末年平林、新市等农民军向南阳一带活动。刘秀与当地豪强李通等组成私人武装,在河南南阳起兵响应。其所统率的“舂陵兵”后来成为绿林军主力之一。由于取得了更始(刘玄年号)政权的信任,23年(地皇四年)10月,奉命持节安抚河北州郡,乘机发展自己势力。在信都太守任光等人的帮助下,势力逐渐强盛,产生了重建汉室政治野心,遂与更始政权分道扬镳,并且趁更始政权与赤眉军激战关中,无暇外顾之机,先后镇压铜马起义和赤眉军在河北的势力,基本上控制了河北一带地区。25年(更始三年)6月,刘秀称帝于鄗(河北柏乡;世祖刘秀死后更名“高邑”),年号建武。同年10月,定都洛阳。国号“汉”,史称东汉。刘秀则被称为“光武帝”。 东汉建立之初,各地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称王称帝,天下一片混乱。公元27年(建武三年)闰正月遣侯进、耿弇、邓禹、冯异等击败赤眉军,基本上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同年,刘秀率军南征,大破刘永,击败李宪。29年,降服窦融、秦丰、张步等割据势力。30年,遣吴汉、马成等平定山东、江淮地区。此后,又集中力量,对西部用兵,在陇西一举击败隗嚣军队的抵抗。刘秀得陇望蜀,35年,命岑彭、吴汉等分道入蜀,八战八捷,攻占成都,击杀公孙述,平定了巴蜀。刘秀在建立东汉王朝之后,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先后镇压和平定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封建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了中国。 2、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利(“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尚书在秦和西汉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刘秀扩大了西汉成帝开始设置的尚书四曹为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 尚书台设立尚书令一人,秩二千石;尚书仆射一人,秩二千石;下分三公曹(掌管地方官考察)、吏曹(掌管官吏任用)、民曹(掌管修缮营建)、客曹(掌管少数民族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刑法)、中都曹(掌管治安)等六曹。每曹设尚书一人,秩六百石;下辖侍郎六人、令史三人。 尚书台“出纳王命,敷奏万机”,成为皇帝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利机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九卿成为受命办事机构,三公只有加“录尚书事”的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六曹尚书凌驾于九卿之上,大大削弱了三公的权利。 3、加强监察机构 为了有效地实施对官吏的监督,刘秀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东汉把西汉御史大夫改为司空,不负责监察,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权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御史中丞秩千石,地位较低,便于皇帝控制。 东汉扩大了西汉司隶校尉的权力,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而且,外戚、封侯、三公以下,无所不纠。主要在于抑制贵戚权臣,抬高皇权。朝会时,司隶校尉、尚书令、御史中丞设有专席,故当时有“三独坐”之称。 全国划分尉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之上,将地方选举弹劾之权转归刺史。东汉中期以后,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和领兵权,成为分裂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 以上三者构成东汉的监察系统,大大加强了皇权。 4、确定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剌史权力,改地方为州郡县三级 西汉刺史负责监察,本无固定治所。刘秀使刺史有固定治所,实际上成为郡的上级行政机构,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以直接上奏皇帝,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控制之下,并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5、废除内地郡国都尉,集军权于中央 刘秀在公元30年,下诏罢除内地郡国都尉官,取消地方专门统率军队的武官,将军权归并于首、相,同时,取消每年一度的“都试”制度(汉制以立秋日募郡中勇敢,布置将帅,总试骑士;《汉书·韩延寿传》“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 内地郡国都尉的废除,虽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由此战斗力下降,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二、巩固王朝的措施 东汉巩固新王朝的措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 、“退功臣进文吏” “退功臣”的主要措

文档评论(0)

fpiaovxing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