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臺灣的區域特色與發展問題(二)-南一書局.ppt

第十章臺灣的區域特色與發展問題(二)-南一書局.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臺灣的區域特色與發展問題(二)-南一書局

第十章 臺灣的區域特色與發展問題(二) 第一節 南部區域 第二節 東部區域 第一節 南部區域 一、滄海桑田—堆積旺盛的海岸 二、昔日首府 三、臺灣重化工業中心 四、區域差異與問題 南部區域地形圖 滄海桑田—堆積旺盛的海岸 臺南至高雄之間的古海岸變遷圖 氣候 本區冬季少受寒潮影響,終年陽光充足,氣候上由副熱帶季風漸南而為熱帶季風氣候。然因降水集中夏季,冬季乾旱,灌溉成為農業最重要的投入,自古以來,建設埤圳、水庫成為南部農業區的重大工程。 昔日首府 宋元時代—澎湖有漁民定居 荷蘭時代—以臺南為中心,開發臺灣 明鄭與清代—均以臺南為臺灣的首府 光復以後—政經中心北移,高雄市崛起,退居為嘉南平原的農產加工集散地。 然 300 多年的墾殖史,眾多的古蹟,使臺南市成為臺灣無可取代的文化古都,自古文風鼎盛、文化氣息濃厚,至今仍常以「府城」稱呼。 臺南市安平古堡 臺南市孔廟 臺灣重化工業中心 高雄舊名打狗,原為小漁村。沿海水域原為一天然潟湖,有壽山、旗后山對峙,港口形勢險要。 日治初期,日本人大力整建高雄港成為現代化港口,加以1908年縱貫線鐵路通車,。 日治後期,高雄港因位置與港口的優勢,成為日本的南進基地。奠定了日後石化工業的發展基礎。 光復後,政府延續其工業重心與貿易港的角色,港口繼續擴建,並開闢大規模的臨海工業區和加工出口區。本區已成為臺灣的重化工業中心 高雄臨海工業區 高雄都會區的興起 高雄市也在港市互利共生的優勢下,帶動了整體產業的發展,吸引南部鄉村人口大量移入,1950年代人口不到20萬,目前已逼近 150 萬人,且其影響範圍透過交通系統的連結,與鄰近的高雄、屏東和臺南縣、市逐漸整合成高雄都會區,成為臺灣南部發展的核心。 區域差異與問題 (一)產業轉型與環境問題 (二)產業衰退與南北差距 產業轉型 工業發展迅速,產業逐漸轉型為製造業,由於農業產值與農業人口逐年下降,農業朝多樣化與精緻化發展。 環境問題 屏東—草蝦王國:因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鹽化。 重化工業:使空氣品質惡化,特別是在冬季,「不宜外出」的天數,平均每月10多天,成為全臺之冠。 養豬業:飼養頭數已超過百萬頭,其排泄物處理使水資源汙染程度極為嚴重。 臺灣的空氣汙染指數圖 臺灣的河川汙染程度(2006) 產業衰退與南北差距 高雄地區長期以來一直著重在第二級產業的建立,這種重製造業而輕服務業的產業發展失衡現象,不僅影響環境品質的提升,也因長久未對地區產業進行規劃調整,及中央長期重北輕南政策,以致於在面對全球其他城市的激烈競爭下,產生常態性的失業與產業發展停滯不前的現象。 高雄港的營運優勢流失-1 高雄港的營運優勢流失-2 南北發展差距的擴大 解決經濟衰退與產業轉型的困境 高雄地區期待藉由「境外航運中心」、「多功能經貿園區」、「大林新商港區」與「倉儲轉運專區」規劃案的推動,帶動區域的整體產業發展。 高雄市巿政府也積極推展「高雄都市行銷」,期能以建立具有國際水準的觀光城市景觀,其中以愛河的整治及結合親水遊憩功能的展演活動空間最具代表性。 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與倉儲轉運專區圖 高雄真愛碼頭一景 第二節 東部區域 一、地形環境 二、氣候型態與生活方式 三、多元族群的文化 四、區域特色 東部區域地形圖 東部區域地形圖 地形環境 由於位居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之接觸帶,地震頻繁。 板塊接觸地帶所形成的縱谷地區,稱為花東縱谷。有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大溪三大河川流經。 海岸山脈直逼太平洋,板塊推擠隆升加上海水侵蝕作用,成為離水侵蝕型海岸。 立霧溪切穿中央山脈,形成峽谷地形。 東部沖積扇、海階、河階分布圖 木瓜溪沖積扇一景 花東縱谷的海蝕崖地形 氣候型態 北部花蓮縣境內主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南部臺東縣境內全為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常受颱風侵襲,颱風在花蓮以北登陸時,東部居於安全半圓,風和日麗,甚至刮起焚風。若在花蓮以南登陸,引進強烈東北氣流,則暴風雨肆虐,往往引發嚴重災情。 本區終年有雨,夏季降雨型態以對流雨與颱風雨為主,冬季正當東北季風之要衝,風力較強,雨量亦多。 生活方式 早期以農業活動為主,但在步入工商業社會以後,農業朝向精緻化、休閒化發展,目前農業人口下降至12%。 多元族群的文化 早期為原住民之居住地。由於地形阻隔,使得族群的生活方式產生極大不同。 日治時期開始出現有計畫、大規模移墾。 由西部移入之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範圍重疊,依據地勢高度、民族文化,分別建立村落,成為雙聯式聚落型態。 光復後來臺的大陸各省籍人士,在中部橫貫公路完成後安置於農場拓墾或進入榮民之家就養,與其他族群通婚普遍。 原住民比例高,族群多樣化 區域特色—發展遲緩 東部區域山多平原狹小,對外交通不便,不僅開發較遲,在1990年代以前,保

文档评论(0)

ted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