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分析课件人教版必修1
【教师演示】“中国大城市与地形分布”图,教师在上面绘出400mm年降水量线。并归纳: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几个城市位于该线的西北部,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该线的东南部气温降水等气候适宜地区。学生观察“气候景观图”、“中国大城市与气候分布图”、“世界特大城市与气候的关系图”,并思考:什么样的气候区适宜城市分布?什么样的气候区不适宜城市分布?师生归纳: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适于城市的布局。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某城市用水的统计资料“1999年全国城市年用水总量是467.51亿m3。城市综合人均日用水量(包括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是536.37L。城市商业等公共用水的城市生活用水的是189.62亿m3”进行如下讨论:你一天用多少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会遭遇停水的事件,谈谈停水对我们的生活及生产会造成哪些影响?学生归纳:城市发展离不开水,所以城市要沿河分布。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备课资料 1.崇明岛 目前的崇明岛北靠的趋势十分明显,北支水道最宽处仅1.5千米左右,且水深甚浅,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计不久的将来,随着北支的淤死,崇明岛将成为启东的一部分,而不再成为岛屿了。只是到那时候,今日的长兴、横沙两岛要取代崇明岛了。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作为海岛,崇明岛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是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芦苇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做造纸之原料。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徙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我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得更早些。 (1)成岛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30余沙。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中,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1644~1722年(清顺治、康熙年间),又涨出东三沙等30余沙。清末,全岛上已有长沙等60处。 相关案例 师:同学们请思考讨论,青藏高原上的聚落为什么沿河谷伸展?这与那里的自然条件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讨论回答)青藏高原由于海拔很高而寒冷,土壤贫瘠。而河谷地带海拔低,气候相对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所以这里是高原地区理想的人类栖息地。 师:请大家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在山区人类聚落多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生:(讨论回答)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人们总是选择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生产和生活,这些地方的地形相对平坦,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也相对丰富,适合于聚落的发展。 小结:山区的聚落多呈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的两岸伸展 活动(P81) 问题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为陡峭,而A地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离河流近,便于取水;而B地位于冲积扇上,周围地势开阔而平坦,B地也位于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 问题2: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学生讨论、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