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听课果记录.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听课果记录

项链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4主旨时讽刺。生5乐观任劳任怨生6劳动者的伟大。生7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 借项链(读文本 )识项链( )(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 纯朴善良) 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 (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项脊轩志 授课人:XXX 导语:游子吟(投影)语言浅近,选的小事儿,无穷魅力 1、朗读课文(4个学生,分工提出读的要求,字音停顿。没有提出听众应该注意的方面。其他学生指误) 2、展示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生1名作状、词类活用等,生2古今异义生3重点词语归制等重要实词,生4特殊句式——教师展示,运用试题的形式,再妣殆归归宁/词类活用) 3、根据导学材料,用1、2、3填空(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个亲人) (学生找出“多可喜,亦多可悲”)预设性 4、感受最深的句子及原因(生a“亭亭如盖”)学生的感悟是从助学材料上得来的。 b余扃牖而居;_读书刻苦 c借书满架;悠然自得 5、小组交流困惑的问题,归纳最值得探索的问题。 A如何理解“何为阁子也”? B对母亲、祖母的“泣”“长号”? C“喜和悲”通过什么展示出来的? (研讨三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示问题后应该让学生研讨。 6、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环节安排比较合理,注意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注意关注学生。学生感受不充分。 展示中注意感动的原因、感动的方式(写作方法)。 项脊轩志 明 分家 雅 喜 悲 忆母亲 忆祖母 静 忆亡妻 收获和质疑的问题未能紧紧地围绕“悲和喜”这个中心,显得有些散。 优质课部分 琵琶行 授课人:XXX 导语:一千多年前,浔阳江……不朽的夜晚 1、小组内交流积累字词(预习检测:左迁/出官/因为/命/——四学生读诗注意语音、整体感知本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教师更正字音)能够注意诗歌的诵读。 2、整体感知(学生叙述故事) 3、选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到黑板写) 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 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静语皆情语) 学生约提出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三个问题。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4、自主合作 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进行赏析、小组讨论) 展示a“大弦嘈嘈如急雨……” b c“大珠小珠落玉盘……”为后面做铺垫 d“银瓶乍破……” e“惟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感情)。此处能进行非法方法指导较好。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 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 5、找出琵琶女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学生在文本中找、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 齐读这两段。分析二人相似之处。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再度“我闻琵琶已叹息”段。 6、作者和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为自己,白居易为天下。——未在文本中找答案。 7、本节课的收获

文档评论(0)

ziyuan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