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病_1.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听神经病_1

听神经病 听神经病(auditory?neuropathy,AN)是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有 特殊临床表现的听力损伤,其诊断、处理皆有别于一般的感音神经性聋。Worthin gton等[1]1980年报道了4例患者,他们都有可测得纯音听阈,但引不出听性脑干 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此后,又有学者报道相似病例[2 ,3],其中Kraus等[3]最早注意到这类患者的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地低于纯音 听阈,后来进一步发现这类患者耳蜗微音电位和诱发性耳声发射多正常。1993年B erlin等[4]首先在2例患者中发现诱发性耳声发射对侧抑制消失,并提出了一个 “Ⅰ型传入神经元病”的概念。1996年Starr等[5]首次将其命名为听神经病,1 998年Doyle等[6]报道了8例听神经病患儿。这种病变表现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 注,顾瑞等[7]于1992年报道了16例中枢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根据听觉 电生理检查结果,应有部分患者符合听神经病的诊断;1999年梁凤和等[8]报道 了17例。 临床特点   听神经病发病率较低,且多自幼年起病。1999年Rance等[9]在5?199例新生 儿期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和青少年中检出109例ABR异常,其中12例引不出 ABR,但微音电位正常,即听神经病在这组高危婴幼儿中的发病率约为?%。St arr等[5]报道的10例成人患者均为散发病例,虽然就诊时患者年龄跨度较大,但 都是自婴幼儿或青少年期起病。听神经病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1.病史:大多数患者主诉双耳听不清说话声,存有不同程度的言语交流困难 ,少数病例伴有耳鸣等,且多自幼年起病。均无耳毒性及噪声接触史,可有耳聋家 族史。   2.纯音及言语测听:听神经病患者的纯音听阈呈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并 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听力图可以是以低频损失为主的上升型,也可以是为以高频 损失为主的下降型,还可以为平坦型曲线,但以低频感音神经性聋较多,Soliman 等[10]和顾瑞等[7]分别报道了一组病例,其纯音听阈都以低频损失为主。言 语听力差是听神经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患者言语识别率常不成比例地低于纯音听阈 ,Starr等[11]和Zeng等[12]推测言语识别能力差与听神经非同步化放电有关 。Rance等[9]则认为是到达更高位中枢的听觉信号发生语音畸变所致。   3.ABR:ABR引不出反应是听神经病最重要的特征之一。ABR无反应的原因包括 :①没有神经活动;②神经传导阻滞;③听神经纤维非同步化放电或同步化放电遭 到破坏[1]。从听神经病患者存有可定量测定的听力,即有一定的神经冲动传入 来看,第3种情况可能性较大。而导致有髓神经纤维非同步化放电最常见的原因是 脱髓鞘。   4.诱发性耳声发射及对侧抑制:这里主要指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 t?evoked?otoacoustic?emission,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 oduction?otoacoustic?emission,DPOAE),在听神经病患者中,即使纯音听阈表 现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诱发性耳声发射仍然可正常或轻度改变,同时微音电位也 多正常,这是听神经病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正常人的诱发性耳声发射存在对侧抑制 ,在测试中给对侧耳加一定强度的白噪声,TEOAE的振幅一般下降2~4?dB[4], 但在听神经病患者中这种对侧抑制现象消失。Berlin等[4]比较了1位听神经病患 者与普通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TEOAE对侧抑制结果,两人虽有几乎相同的纯音听阈 ,但听神经病患者对侧抑制现象消失。Berlin认为可能的解释有:①Ⅰ型听觉传入 纤维非同步放电不足以激动耳声发射对侧抑制;②仅仅依靠Ⅱ型听觉传入纤维维持 某些频率区正常的纯音听阈;③初级听觉神经元同步化放电受听觉传出系统调控, 即传出系统的功能障碍是疾病的首发因素。由于白噪声并不能使听觉通路神经元同 步化放电,说明耳声发射对侧抑制反射弧的激动并不需要听觉传入系统同步化放电 。听神经病患者在有足够声刺激传入的情况下对侧抑制现象消失,提示脑干听觉通 路或听觉传出系统存在病变,第3种可能性并不能轻易排除。另外还要注意可能出 现的继发性耳声发射引不出,所以必要时应同时检测耳声发射和微音电位[13]。   5.中、长潜伏期反应:听神经病患者中、长潜伏期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Starr等[5]报道的成人病例中约半数可引出,这可能是由于中、长潜伏期反应 的检测并不严格要求神经元的同步化放电。   6.声导抗测试:听神经病患者的鼓室导抗图均呈“A”型,提示中耳功能正常 ;镫骨肌反射引不出。Berlin等[4]?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比较发现,他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