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的安全性初探.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RFID 的安全性初探 指導教授:陳偉業 老師 碩專資管一甲 N9590014 傅說道 台南一中 教官 RFID 的安全性初探 參考文獻: 吳惠婷、許文祈、蔡竣任、郭文中 RFID中介軟體與其安全性分析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未出版論文 范俊逸、吳建男、孫偉哲、張群良、許 行 電子付款系統簡介 資通安全分析專論 T94005 范俊逸、徐端宏 電子收費系統發展現況 資通安全專論 T95016 奚正德、張克章 RFID相關應用與安全機制簡介 資通安全專論 T95013 Ari Juels RFID Security and Privacy: A Research Survey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VOL. 24.NO.2.FEBRUARY 2006 Source: IDTechEx /products/en/view.asp?productcategoryid=93 RFID Frequency Spectrum Slotted Terminating Adaptive Collection (STAC) 用二元樹之樹狀結構來作為辨識方式 廣泛的 EPC 網路結構 * Security Enhanced Mobile RFID Middleware System /knowledgebase/en/nologon.asp Source: IDTechEx /products/en/view.asp?productcategoryid=93 RFID System 操作過程 RFID System Components 資料來源:Shu-Fang Chiu,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tional Chung-Cheng University,R.O.C 電子標籤(tag):主要是由具有類比(analog)、數位(digital)與記憶體(memory)功能的晶片,以及依不同頻率、應用環境而設計之天線所組成。其中被動式電子標籤是以讀取器所提供的能量作為本身操作所需的能源,所以被動式電子標籤可以達到體積小、價格便宜以及使用壽命長等目的。 讀取器(reader):主要是由類比控制(anolog control)、數位控制(digitalcontrol)、中央處理單元(單晶片或單板電腦)以及讀取天線組所組成,讀取器可以利用相關搜尋技術或協定,達到每秒辨識數百個不同的電子標籤的辨識能力。 中介軟體(middleware)/後端資料庫(DataBase):中介軟體主要是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經由讀取器擷取或接收電子標籤之內部數位資訊,並利用這些資訊配合不同的應用需求做進一步的加值處理,也可以結合網路功能應用於生產、物流、倉儲、保全等。 導入無線射頻辨識系統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灣物流業為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佳育 RFID運用在交通運輸方面 資料來源:Shu-Fang Chiu,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tional Chung-Cheng University,R.O.C 資料來源:Shu-Fang Chiu,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tional Chung-Cheng University,R.O.C EPCTM (簡稱EPC)構想源自於MIT 麻省理工學院----一項關於自動化辨識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的研究,利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使用的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科技,進行創新應用。 2003年10月,移轉EPC給 EPC global Inc.,其所代表的意義為EPC正式由學術研究進入商業應用階段,由EPC global接手繼續EPC科技研發與全球推廣工作。將原屬該中心的實驗室--Auto-ID Labs 劃歸EP C global組織之下,聯合世界上六大著名研究學府:美國麻省科技學會(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英國的劍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澳洲 阿德萊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日本慶應大學(Keio University)、中國復旦大學以及瑞士聖迦南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 Gallen),繼續進行EPC新階段相關研究。 EPCglobal Inc.和UCC所合資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