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师文苑.doc

金风飘桂香,聚首游重阳。二O一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校组织离退休老教师游肥西三河古镇。一路前辈们欢歌笑语,兴致极高的游览了古镇的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居、古茶楼和古战场等“八古”景观。途中,陈、郑二老留下了两篇佳作以供欣赏。 游三河镇怀古 郑仁杰 2012年10月23日 重阳节逢双降临,望溪组团游古城。 八秩愚翁来助兴,目睹情景震心灵。 三水①汇流肥西东,战略要塞兵家争。 北宋“龙街”②名犹在,太平天国留战痕。 城墙古道伫立久,遥听当年马蹄声。 当代名人发祥地,凤山龙水育精英。 物理学家③访故里,抗日名将④救国心。 “鹊渚桥”头留身影,“望月台”上观古今。 古楼排立风铃响,新开大道宝马奔。 物华天宝人杰地,改革开放万象新。 注:①三水: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经新河口注入巢湖。 ②“经街”:源于宋太祖、宋太宗巡视该地,而命名。 ③物理学家:杨振宁,2001年10月24日为家乡题词:“六十多年前 ??? 曾在三河居住。今天重来,喜见许多新建筑,希望今后更能高速 ???? 发展。” ④抗日名将:孙立人,抗日陆军总司令,出生三河街八扇巷。 临江仙 ——2012年重阳节校邀老同志游三河感怀 作者:陈伯平 校园丹桂开过后, 东篱黄菊飘香。 一年一度又重阳。 争创成往事, 弦歌职教昌。 示范频频传捷报, 公德惠及梓桑。 社会和谐岁丰穰。 老人佳节里, 共祝乐而康。 面对地坛, 向死而生 ——史铁生地坛悟“生”之我见 余克尚 桐城望溪职校 《我与地坛》是中职语文职业模块(财经、商贸及服务类)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作者史铁生的一篇自传性散文,课文节选部分写了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突然双腿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感悟死生,启迪生命;二是对伟大母爱的追思、怀念和无以回报的悔痛。本文拟讨论第一问题,重点关注地坛给作者“生”的启示。 一、“我” 先说“我”,“我”即作者史铁生,他在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最后双腿高位截肢,再也没有站起来,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他是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切的理想、前途都化为泡影,当时就不想活了,几度盼念死神”,就是在这样的事件和心境背景下,他走进了地坛公园。 二、地坛 课文第一部分中第3、5、7自然段中都有对地坛公园景色的描写,一共3处。分别有不同的表达重点。 第3自然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此段文字写地坛公园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重点突出地坛的“荒芜”。 第5自然段细致入微地写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等小动物在地坛公园里各自忙活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景致,重点突出了地坛公园的“不衰败”。 第7自然段写十五年里地坛公园的景致“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接着一连用了六个“譬如”来描写地坛公园里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景致:落日映照大地、雨燕苍凉高歌、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落叶的味道等。重点突出这些景色的共同点:“任谁也不能改变”,即永恒性。 三、地坛悟“死” 因双腿残疾“失魂落魄”的“我”走进地坛公园起初是逃避,是排遣苦闷,但时日一长,随着“我”观察的细致和思考的深入,地坛公园却给“我”了生命的启迪、生死的感悟。在这里史铁生得到开悟,找到了生命的终极价值,完成了自我肉体的拯救和精神的升华。 地坛是“荒芜”的,偏处一隅,少人问津,曾经的热闹归于沉寂,“我”是“残疾”的,行动不便,壮志难筹,人生也即将“荒芜”。在这里作为大自然的地坛和“我”这个主体之间的命运有了奇妙而神秘的某种印合,所以作者才说“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坛虽“荒芜”但“并不衰败”,“我”发现这荒芜的园中,蜂儿、蚂蚁、瓢虫等小动物们各得其所,各行其事,都在健康快乐的活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由是想到了自己,能够因为“残疾”就失魂落魄、心灰意冷、寻死觅活、完全没有生命的朝气和活力了吗?不!蜂儿等小动物们的生命本就脆弱、短暂,它们尚且乐活当下,虫犹如此,人何以堪?因此,作者有了对“死”的感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四、向死而“生” 到底应试怎样更好地活着呢?换句话说,作者在地坛里感悟到的“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作者在地坛长时间的感悟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这个结论作者没有在课文中用明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像对“死”的感悟非常明了。作者在课文中只是一连用了六个“譬如”来描写地坛的景色,并以此来“窥看自己的心魂”。 不同版本的教学参考书中对于此段也是一笔带过,未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