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案例分析第4周.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案例分析第4周

案例分析第4周 犯罪主观方面与正当行为 4-01黄某纵火案 被告人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办公大楼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结果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被告人黄某放火时对李某顶替张某值班并不知情。 [问题] 1.被告人黄某对于张某的死亡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2.假若被告人黄某知道张某和李某一起,对李某被烧死,其主观心理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3.对被告人黄某放火、杀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应当如何进行刑法评价? 4.被告人黄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 4-01法理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是犯罪故意。犯罪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相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意志内容不同。直接故意是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则是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4-01基本结论 黄某基于杀人和危害公共安全两个犯罪故意,实施了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而这一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放火和杀人双重属性,只能充分地满足一个犯罪的犯罪构成,而不能同时满足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两个犯罪构成,所以,只能成立一罪,而不构成数罪。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以纵火方式杀人的案件,一般以放火罪论处。 4-02驾车致人死亡案 杨某酒后驾驶一辆客货车由北向南行驶,途中在超越与其同方向行驶的一辆中巴公共汽车后,又向右打方向盘,引起该车车主董某的不满。当两辆车行至十字路,遇红灯停车时,董某下车走到杨某驾驶的汽车驾驶室左侧,抓住倒车镜欲与杨某论理。杨某见状即发动汽车,董某便扒上已经起步的汽车左侧门外。 此时,杨某不顾董某安危,闯红灯加大油门向前急驶,驶出300多米时,从右侧超越同方向行驶的一辆货车,致使董某被该车车厢伸出的钢制门窗挂下车,仰面倒在马路上。 杨某随后驾车逃逸,在行驶中又将迎面而来的两辆车碰坏。后董某被他人送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于次日凌晨死亡。经法医鉴定,董某系头部受到强大外力的撞击致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4-02问题与法理 [问题]被告人杨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根据《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属于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与故意杀人罪有原则区别,不可混淆。 作为司机,杨某明知加速开车会造成他人受伤或者死亡的结果而仍实施了该行为,故杨某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在主观上无疑属于犯罪故意。 因此认定杨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关键在于把握杨某犯罪故意的内容。 4-02分析与结论 第一,杨某是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 第二,杨某是不确定故意而非确定故意。 第三,董某的死亡系杨某的行为所致。 综上所述,杨某放任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的双重结果,造成了董某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4-03拘禁致人死亡案 1993年下半年,被告人白某与湖北某市的个体经营者张某做生意,张某欠下白某的货款6000余元。白某向张某多次讨要未成,遂起意扣押人质索要欠款。1995年1月19日,白某邀约了被告人于某、高某等五人(后四名犯罪嫌疑人在逃),携带手铐,租乘个体出租车从某县开往某市。途中,白某买了舒乐安定片一盒。 1月21日下午白某等人到达某市。白某先到张某家去要钱又未果,即于当晚8时许将张某骗出,与同伙将张某挟持到出租车上,沿107国道朝回开。途中,张某极力反抗、呼喊。白某与同伙对张某进行了殴打,于某用酒瓶打了张某头部一下,高某等人用手铐铐住张某的双手。 4-03 张某继续呼喊,于某又迫使张某吞服舒乐安定9片,并用毛巾将其嘴堵住。嗣后,见张某没有动弹,白某、于某即对张某进行人工呼吸,感觉张某仍无呼吸反映和心脏、脉搏跳动,就认为张某已经死亡。遂将车从107国道岔入另一条公路,驶到某村路段,将张某抬入一涵洞内的泥水中,后驱车逃离现场。三日后,张某被人发现死于涵洞中。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某尸体上虽有较多的损伤,且头面部的创伤较重,但这些创伤均不足以导致张某立即死亡。而在死者呼吸道内有泥沙阻塞呼吸道。故鉴定结论为:死者张某系生前被泥沙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而死亡。 4-03争议问题 问题 在本案的处理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白某、于某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对两被告人采用暴力非法拘禁被害人并将被害人放入涵洞的泥水中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意见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两被告人的行为应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非法拘禁罪实行并罚。 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两被告人的行为只应定非法拘禁(致人死亡)一个罪。因为非法拘禁犯罪中就不排除使用暴力。刑法(1979年刑法)第143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在非法拘禁中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