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起而读书》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中华之起而读书》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请齐读课题两遍。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 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原因。 二、细读课文,完成学习目标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准备了三次自学指导。 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1——6自然段,想想当时的东北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找出伯父与周恩来之间的对话,说说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讲解: 1、读完了1——6自然段,谁来说说当时的东北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从文中那个句子体现出来的。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实际上,不仅是东北,当时的整个中国都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东北有沙俄的入侵,西北被英国侵占,南部被法国和日本掠夺,中国早已经被列强瓜分得四分五裂。 前来接他的伯父对周恩来说了些什么?想想伯父当时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心情? 请把伯父的这种担心、无奈、愤怒的心情读出来,(全班读) 周恩来是怎么说和想的?“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这些都是周恩来不明白的什么?(板书:疑问) 从不解的问,打破砂锅问到底,以及一连串的问题,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爱问问题的人) 再读他们的对话,男同学带着担心、愤怒的心情读伯父的话,女同学带着疑惑的心情读周恩来的话。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一个什么句? 过渡语言:那么他去租界究竟看到了什么,是否解开了他心中的疑问呢?请来自学指导(二) 出示自学指导(二) 1、齐读7——8自然段,找出周恩来眼中的租界是什么样子的?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教师讲解: 周恩来是怎样去的租界?你从文中那个句子看出来的? 读到这句话时,有一个字眼很快跃入我们的眼帘——闯,为什么要用闯字,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为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可进入这里居然还要闯,这个字充分体现了大伯说的什么——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是的,这就是租界和别处大不相同的地方,那么别处街道两旁行走的是什么?生:中国人。 这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那么别处呢?生:破旧不堪,冷冷清清。 是啊,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应出“中华不振”——大不相同 (过渡语)正当周恩来左顾右盼的时候,听到了一阵叫嚷声,他们急忙奔了过去,亲眼目睹了眼前发生的一幕。 瞧瞧这个洋人他轧死了人,作为一个肇事者,他理应给受害人怎么样?赔礼道歉,理应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后悔,但是他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这样嚣张,得意? 是的,正因为当时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才敢在租界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 再瞧瞧这位可怜的妇女,她失去了亲人,这亲人可能是他年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父母,也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然而就这样轧死了,在她无助的时候,她想到了谁? 他希望巡警能给他、、、、、、、 可谁知,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谁知,不但不,反而,你读到这些词语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愤怒,简直是岂有此理,做为中国同胞他不但不帮助这位妇女,反而联合洋人欺负他。 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感受? 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面对此情此情,都恨不能上前去揍他们一拳,而围观的中国人,也都————(生:紧握着拳头,)想干嘛,揍了吗?没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呢? 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啊!若非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还无法明白伯父所说的话?这是在写他的亲眼目睹,(板书:目睹) 这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中

文档评论(0)

xciqshi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