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 课题:《再别康桥》 课型:诗歌鉴赏课 执教:符书梅 教 学 过 程 上课:师生问好 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问题情境,为学习新诗做好铺垫,提出本节课学习 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二首词,初步接触了现代诗歌,也初步掌握了鉴 赏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诗歌时,应从哪些方 面入手进行鉴赏呢? 生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 感情。 师:回答得不错。还有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2:学习鉴赏诗歌,还可以对诗歌语言进行感知和分析,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理解诗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意象)。 生3:我补充一点。最后还要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品味,感受意境之美,进而领悟诗 歌的主题。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诵读、感知、品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再别康桥》。这是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把 握这首诗的音乐、语言、意境方面的特点,体会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教师板书课题。) 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师: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根据课前预习,请各组同学代表 完成以下问题:字词、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生4:这首诗的字词不多,重要的是注意读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沉淀diàn、浮 藻z?o、满载zài、漫溯sù、似的sì。 生5:徐志摩,生于1896年,浙江省海宁县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社成员 , 崇尚英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文学上的一个代言人。留学 英、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遇难,年仅35岁。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生6:我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到英国剑桥大学研 究文学,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此在离别康桥的前夕,写下了这首诗。 生7:老师,他说的不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应该是这样的: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一天,他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过去生活的图景又出现在他眼前……在他乘船回国途中,才把这次的感受记了下来。 师:这两名同学的回答都非常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无论哪一种,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就可以,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说法。下面根据这两名同学介绍的背景,结合这首诗的标题,大家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8:离开康桥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生9:我认为是诗人告别康桥时不愿离去的眷恋之情。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答):没有。 师:这两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根据这一情感线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朗读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这种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朗读,老师巡回指导。) 师:朗读的过程就是进一步体会品味诗人情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0:通过岸边的金柳表达诗人的依恋之情。作者在这里把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美丽可人,令人爱恋,又怎舍得离开?即使离开了,“波光里的艳影”也永住作者心中。表达了作者不愿离开的心情。 师:说得不错。谁有补充? 生11:还通过康河的水草。比上一节诗的情感更浓更深,水草在水底“招摇”,作者也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永远生活在康桥。 师:这位同学说的也很好。谁继续说? 生12:作者的情感更通过对“榆阴下”清潭的描写表现出来。这清潭,似彩虹般绚丽,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作者年轻时的梦想。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梦想之地呢? 师:很好。谁还有补充? 生13:通过对漫溯康河的描写,诗人的依恋之情达到了顶点。他似乎忘记要离开的事了,而是拿一杆长篙去漫游了。且乐而忘返,直到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时才回来,因兴尽而想“放歌”了。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好。诗人就是用这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柔 波”“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等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深深依恋、浓浓不舍。这种表现手法是(师问)——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生答)。 师:真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首诗“美”的地方还不只这一点,还美在它的语言,它的富于音乐性上。请同学们就这两点做简要分析。谁想好了请回答。 生14:这首诗的

文档评论(0)

xciqshi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