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上的标签3.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床头上的标签3

床头上的标签 第一次“先学后教” 2、选择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朗读。(比谁的字音读得准,声音响亮,听的同学比谁听得认真,有错及时纠正。) 思考题2: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 自学指导(五) 2、从李比希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学习他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异常。 *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一级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新著为《叶永烈自选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作品曾在美、英、法、日等多国出版或发表。 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男爵。1803年5月12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逝世于德国慕尼黑,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化学之父”。作为大学教授他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 (先学二) 1、理解课文内容,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2、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读一读: 博士 海藻 残渣 液体 臭味 褐色 氯化碘 懊悔莫及 研究 小心翼翼 镜框 严谨 溶液 颜料 搅拌 途径 第二次“先学后教”.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分钟后,我们来比谁说得好) 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给课文列提纲。 (5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想想课文围饶着李比希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zhé)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第二件事是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化工厂提高柏林蓝的质量的故事。 自学指导(三) 自由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李比希在科研上有过什么失误?为什么让李比希懊悔莫及?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 自学指导(四)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当堂作业:  填古诗。 (1)我们在过节时,常引用_ __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现在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2)昨天下午,老师布置了一道题。晚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真是“ ”。我解开了这道题。 (3)“ , 。”两句诗是唐朝诗人( )借马发出想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的感慨。“粉骨碎身全不怕,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