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尼族文学中的民族风韵和乡土情怀浅析
哈尼族文化专题
姓名:李小红
专业:12汉语言文学(2)
学号:201201010206
任课教师:俄多
上课时段: 星期一10、11
浅谈哈尼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风韵和乡土情怀
摘要:随着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蓬勃发展,一批年轻的哈尼族作家成长起来。他们写出第一批散文、小说、诗歌等书面文学作品,描绘自己民族的生活、愿望和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哈尼族文学作品的解读窥探哈尼族民族独特韵味和浓浓的乡土情怀及其哈尼族文学对现在文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哈尼族 文学 民族性 乡土情怀
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从而产生一部部绚丽的文学作品。哈尼族文学主要以民间文学为主,包括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谣谚等。从悠久的民间文学,如:创世史诗以《沃果策尼果》为代表,它叙述了开天辟地、万物起源、定寨安居、节令划分、婚丧嫁娶等内容,到现在经过改革后的以朗确、存文学、哥布等人为代表的当代文学。
在关注哈尼族的衣食住行的民族习俗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他们的文学,一个民族没有自己文学作品谈不上强大,它会从不经意间渐渐消逝,而民族的灵魂是文化。而作为文化的一种,文学可以凝聚民族的精气神。所以下面我将从民族风韵和乡土情怀两个方面展示出哈尼族的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特性和最重要的民族精神。
民族风韵
以朗确的作品《太阳女》为例。众所周知的是朗确是一个把生命投入哈尼族文学事业的作家,他的小说就如他的人一样稳健、朴实和真挚。他的小说《太阳女》充盈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文中情节的发展与设置都离不开哈尼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比如:主人公美丽善良的太阳女娜玛然在汇山寨的路上在“神树”下捡到一个女婴,不顾违法族规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抱回抚养的一个故事。这里的“神树”也是哈尼族对植物“神树”的强烈崇拜,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神树林,由于祭祀活动(祭龙),也叫龙树林。朗确把太阳女的故事放在一个具有特定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之下的哈尼族寨子,让小说充满了民族气息和特有地域特色。并且在小说里也出现了主人公唱歌的情节,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哈尼族的歌谣。
哈尼族的歌谣分祭祀歌、送葬歌、婚俗歌和农事节气歌,哈尼族的歌谣隐约能透露出初民原始生活的某些特点,而文中则透露出娜玛然被压迫的叹息哀怨的心情,这符合了哈尼人好唱歌,他们说:“生活里没有歌声,就像吃菜没有盐巴一样。这些歌谣被朗确很巧妙成了小说的又一个特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展示了哈尼族女孩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歌谣起了一个针线的作用。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哈尼族的语言。在文中朗确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上注重真实、巧妙和新颖,更体现了“突出民族特色”的艺术追求。他这样描写娜玛然第一次进城的观感:“只见眼前的房屋比山里长的大龙竹还高;商店里的货物像春天山野里的花;来来往往的人群比蚂蚁搬家还多;人人脸上漾着笑,说出的话如百灵鸟的叫声甜甜润润又悦耳动听。”四个比喻的连用造成排比句式,每个喻体都来自哈尼人喜见熟知的事物,是语言文字充满了边寨山野韵味,带着芬芳的泥土气息,却新鲜不显得边缘化。
乡土情怀
一个作家不仅要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宣扬自己民族的生活花絮,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自己与故土相连接的血脉之情和感激之情。我的一位朋友这样形容当代哈尼族作家哥布的:“听他的讲座全程最让我着迷的不是他对诗歌有多大的独特见解,而是当他抬头闭眼唱起哈尼族歌曲时那份热爱与深沉感动了我,从没见过这样一位具有民族血性的诗人。”其实作为一位诗人,他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地位已经在改变,他们早已走出了那片落后贫瘠的山区,他们现在可以享受聚光灯下的瞩目感。
但是就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在滇南莽莽哀牢山与无量山的千山万壑间,在日夜奔腾的红河、李仙江、澜沧江和湄公河的广大流域地区,世代生息着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哈尼族诗人在创作中更关心和热爱生养自己的故土,他们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木头搭起来的蘑菇房,他们没有大鱼大肉的味觉盛宴,只有一碗红米填充味蕾的满足,他们没有时尚个性的衣着首饰,却用自己的智慧亲手缝制出带有民族信仰的尚黑衣着。更有这样一批作家为故乡生态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忧心:“为了一块砖瓦一座山剃光。”他们大声疾呼并身体力行去救治:“谁能治愈伤口,谁能抚平伤痛,我从发病源头走出,回到村庄重新默读大山”这种对乡土的爱就更高远、更具现代意识,也更加变得深沉。
在哈尼族诗人哥布的一首题目叫《母亲》的诗:“母亲从山里来看我/她不知道我的汉名/人们也不知道我的乳名/我的母亲问了好多人/人们都听不懂她的话//我的母亲在高楼下/矮矮的黑黑的走来走去/很多人陌生地看着她/她走累了没有找到我/人们看见街边的墙角/一个黑女人甜甜地睡着了/(她在梦里一定见到了我)/她的手放在背篓上/里面是给我新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