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库区自然环境概况
1 库区自然环境概况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海拔33.6~3005m.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10积温3000~6080,年降水997~1347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02.4km2 ,耕地125.6万hm2 ,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m2 ,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尤其是坡降为57.6‰以上沿江经济带,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08hm2 ,其中旱地约占79.2%,不小于25°以上坡耕地约占24%.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脐橙、甜柚、油桐、乌桕、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2 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5.1万km2 ,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000t/(km2 /a),中度和极强度侵蚀达43.5%,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前者可比。以水土流失严重的云阳县为例[2],全区土地面积3649km2 ,水土流失面积占67.4%,中度侵蚀数4200t/(km2 /a),严重者高达8500t/(km2 /a),泥沙流失量209.10万t/a.据观测,土层厚度15~20cm、坡度20°的坡耕地泥沙流失量165.9t/(hm2 /a)。三峡库区大于15°的坡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56.7%,其中,坡耕地中大部分无灌溉条件,库区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三峡库区的主要产沙源。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三峡库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使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
(1)土层瘠薄,地力衰退,土地生产力下降。紫色土坡耕地是库区水土流失的策源地,41.6%的泥沙来自坡耕地,土壤被水蚀后,侵蚀量大于成土量,土层逐年变薄,成了红石骨子土,甚至基岩裸露。
(2)旱洪灾害频繁。旱洪灾害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但由于库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切割支离破碎,田高水低,水利设施差,蓄提水困难,植被破坏后,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影响了库区小气候,加剧了旱洪灾害发生。1952~1999年三峡库区伏旱频率63%,大旱频率22%.
(3)塘库泥沙淤塞,影响工程效益。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大量泥沙随水下泄,不仅土壤耕层变薄,而且泥沙淤积塘库河渠,提高了江河洪峰流量。据库区云阳县的调查,全县水利工程3120处,严重泥沙淤塞的占23.4%,照此下去,将大大缩短三峡工程寿命和灌溉、防洪、发电效益。
总之,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呈现分布广、流失量大、治理难度高及危害严重等特点。
3 库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现象,这方面研究成果颇多,但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环境的脆弱平衡状态,使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新的变化。
3.1 自然因素
3.1.1 气候因素
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是三峡库区暴雨的极盛时期,热带西太平洋高压西伸入境,成为高温伏旱天气,同时又将南海及孟加拉湾一带的温湿空气带到重庆上空为降雨提供水汽来源,并与贵州、湖北一带的西南气流结合,从东部河谷入渝,导致暖湿气流在库区北部与南部环流而形成暴雨、洪灾。三峡库区年降水量为1010~1385mm,但季节分配不均,4~9月为雨季,春末夏初多雨,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且暴雨集中,历时短,强度大,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山高、坡陡、雨量多、强度大的特点,使高山洪水直接对坡耕地造成威胁,加重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3.1.2 地质地貌因素
(1)构造运动影响的3个褶皱带控制着库区的北东、南西方向,形成盆周中、低山相对抬升,中部背斜山岭发育形成低山丘陵,支流顺山势走向汇入长江,比降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