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一、地下水资源特征
地下水资源具有很多特点和某些优越性:地下水的水质好,地下水分布广,并常年埋藏于地下,所以与地表水相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地下水资源特征可概括为:
1、系统性——含水岩体按空隙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孔隙、裂隙和溶隙三种。无论空隙的形式是那一种,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相互连通,构成一个系统。
2、宝贵性——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地下水系统,凡可作为永久性供水水源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有足够的补给来源,第二是含水系统要有和取水量适应的储水能力。二者缺一必然造成持续供水的困难。
3、可恢复性——地下水资源能够滤去杂质和细菌,达到自然净化。分布上, 山区和平原广泛分布,使地下水和地表水在空间分布上互为补充,使各地的供水条件趋于均衡,使自然界总的供水能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时间上的调节作用,不但供给了非降水季节的水源,而且是构成地表水流枯水流量的主要成分。
4、复杂性——地下水资源形成过程与分布情况无法直接从地面观察。其一是地下水本身的变化不能直接观察。其二是增加了勘查工作的复杂性。
而勘查工作的复杂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地表观察或一定的地下资料推断地下情况来布置勘探工作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断者对当地情况熟悉的程度和他本人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勘查应取得地下水水量评价所需的两类资料,一是边界条件,一是各种有关参数。
二、地下水资源的计算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包括地下水资源储存量、补给量和允许开采量等的计算。
1、地下水储存量的计算
1)容积储存量——指在大气压力下,含水层空隙中容纳重力水的体积。
表达式:QV=μvHF=μvV=μvMF
式中:QV——容积储存量(m3);μv——含水层的给水度;H或M——含水层厚度(m); F——含水层的分布面积(m2);V——含水层体积(m3)
2)弹性储存量——指超过大气压的天然压力降到大气压时承压水层中能释放出来的重力水体积。
表达式为:Qe=μehF
式中:Qe——弹性储存量(m3);μe——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h——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头(m);F——承压含水层的分布面积(m3);μe =μ1M(μ1指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率,M为含水层厚度) μ1 =Qe/hMF=Qe/Hv(含水层体积)
3)天然调节储存量——指一次降水或一个补给期中,含水层中最高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储存水。
当地下水开采量在不接受补给时,或排泄量大于补给量时,天然调节储存量就会转化为地下水径流量而被天然消耗掉。
当地下水开采量大大超过地下水天然下降速度时,有一部分或全部天然调节储存量被看作人工调节储存量被开采利用。
4)固定储存量——指地下水在一个补给周期中,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储存量。是由人工调节储存量和永久储存量组成。
人工调节储存量——指在地下水受周期补给条件影响下,次用人工的方法,暂时支出的固定储存量。
永久储存量——指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无法获得的储存量。
2、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与包气带的厚度、岩性、地形地貌、降水量、降水强度等因素有关,计算公式为:
QYS=1000αXF
QYS——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m3);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小于1),与地形地貌、土壤岩性、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等有关。X——计算区域范围内的年降水量(mm);F——计算区域面积(km2)
2)地表水入渗补给量——当地表是体的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地表水将入渗补给地下水,计算公式为:
Qhs=(Qc-Qz)(1-λ)
Qhs——计算区域内地下水河流入渗补给量(m3/s);Qc和Qz——计算区域待测河段初断面Sc和终断面Sz上测得的河段入流与出流流量(m3/s);λ——河道输水损失系数
3)灌溉水入渗补给量——指灌溉农作物水进入田间后,部分入渗补给地下水,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相似。受农田的土壤特性、地下水水位和灌溉水量等有关。
计算公式为:
Qgs=βnqF
式中:Qgs——年农田灌溉水入渗补给量(m3/a);β——农田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 n——年农田灌溉次数(次/年);q——农田每次灌溉定额(m3/次);F——农田灌溉区域面积(公顷)。
4)地下水侧向补给量——指计算区域上游方向的地下水通过该区边界地下侧向过流断面入渗的地下水量。是一种稳定的、可开发的地下水源。计算公式为:
Qcb=KJhB
Qcb——计算区域侧向补给量(m3/d);K——含水层渗透系数(m/d);J——计算区域上游补给边界处地下水水力坡度;h——计算区域上游补给边界处地下水含水层厚度(m);B——计算区域上游补给边界处地下水含水层过流断面宽度(m)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