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 一战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 号称全国第一的“大众报纸” 发行量:12万份 《万朝报》 1904年 全国首位: 《大阪每日新闻》 《大阪朝日新闻》 发行量:20万份 《报知新闻》 1907年 全国首位: 发行量:30万份 一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大阪系的《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 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办报方针, 逐步走上了日本报业霸主的道路。 驻派记者、特别合同: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白虹贯日 4 言论自由 3 压制言论 2 一战结束 1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 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立宪等。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言论自由的理想破灭后,报纸加速了向企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组织结构的变化: 一战以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股份制经营。 这样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内部分工更加细密了。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 责范围的明晰,使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编辑 经营 编辑: 通讯、政治、社会、学艺、 对外 …… 经营: 广告、销售、会计、印刷、 出版 ……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激烈 改良设备 降低售价 发行量大增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编辑制度的变化: 综合编辑制: 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编辑部,实行综合 编辑制度,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最早:《东京朝日新闻》) 社会版变化: 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都成了该版的报道对象。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涉及,使社会版的地位不断提高。 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备,通讯员遍布全国。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大正时期扩展到其他各报。)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技术手段的变化: 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提高,专用电话线的开通, 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一战前,日本各报普遍使用的是马里诺尼轮转印刷机。但速度已经日渐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1920年,《大阪每日新闻》首先从美国进口高速轮转印刷机。而后,各报也竞相从国外购入先进的印刷设备。从20年代起,日本已经能大批量的生产新闻用纸,并铸造各种型号的铅字。 1923年6月,《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