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统文化的发展主线试卷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而深化。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至善无疵;后者则是气化而生,受到“气”的侵蚀,具有恶的因素。人性善是“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 “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 (4)地位及作用:为后来朱熹哲学奠定理论基础;逐步演变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 3,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1)基本观点: 以理气论解释万物生长。“理”为宇宙的根本,就是“太极”,是超时空并产生万物的精神本体。物之所生,是理气相合。提出气中之理就是“性”。 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人心、人欲)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所以有善有恶。“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的,就是圣人;“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的,就是愚者和不肖之人。 把人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 “去人欲,存天理”。 * 强调事物的对立和差别,以此论证封建等级制度永恒不变。“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 在认识论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强调穷理离不开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 还探讨知行关系,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 (2)地位及作用: 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是官方哲学,标志着社会意识形态更趋完备。 * 三、 陆王的“心学”体系 1,何谓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是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开端,经过程朱“理学”,发展为陆王“心学”。“心学”和“理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学”是对“理学”的救蔽和改造,是在“理学”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理学”主张“理”在心外,是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则认为人人“同此心,同此理”,主张“心”即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奠基者是南宋的陆九渊,集大成者是明代的王守仁。由于他们的理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和共同倾向,因此,二人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 * 2,陆九渊及其心学 (1)生平及主要贡献。(1139—1193),江西抚州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讲学,所以称为象山先生。南宋哲学家,“心学”创始人。 (2) “心即理”命题。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承袭和发挥程颐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命题,认为“心”是宇宙的本源。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把心和理、心和伦理纲常等同,企图证明所谓“天理”即等级秩序、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 (3)认识论。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认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中,只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 * *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3,王守仁及其心学。 (1)生平及主要贡献。(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故称阳明先生。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完成了一个心学体系。 * (2)基本观点。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体的主宰便是心,心的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在他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他说“心即理”。 要认识“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要通过实践,而是要到心中去体认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讲“致知格物”,却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格物”就是正行,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 提倡“知行合一”。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 鼓吹“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把“人欲”看做是“天理”的对立物,认为由于先天的“良知”受到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动,因此竭力鼓吹“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 * 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脉络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相互独立 秦汉 百家相互冲突 儒家胜出 定于一尊 经学化 魏晋南北朝 玄学取代经学 新文化的引入和冲突 佛教 诸教合流

文档评论(0)

47533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