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名着教程》1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2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胡经之主编 王岳川、李衍柱副主编 第一章 柏拉图和他的《文艺对话集》 第一节 生平和时代 第一节 生平和时代 经历;* 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历史转折点; 古希腊从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 第二节 哲学观和政治观 一、理式:idea,或译为理念、观念、理型、模式等。 哲学教养:洞穴神话 “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以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阳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开篇。郭斌和、张竹明翻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72页。) 柏拉圖在《共和國》(Republic)——他最傑出的對話——的第七卷中描述道,蘇格拉底把人類的處境比作從小就被囚禁在洞穴裏的一群人。他們的腿和脖子被鎖起來,使他們無法朝洞口的方向看。他們身後有一堵牆,牆的另一邊有另外一些人,這些人拿著各種各樣的物體舉過牆頭。在所有這些人的背後是光,是由一團大火發出來的,後來人們知道那是太陽。那些被囚禁的人只能看到物體投在洞穴後壁上的影子。除了那些形狀和影像,他們一無所知,他們錯把那些影子當成實在的物體。   這個類比,至少就這個簡化過的形式而言,是相當直截了當的。洞穴代表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被鎖住的囚犯代表著那些還沒學會進行哲學思考的人。影子代表由物質組成的物體(“表面現象”),我們通常把它們當作真實的。而投射出影子的物體才是那些“表面現象”的真正“型相”,其性質可以通過哲學反思揭示出來。於是哲學家的任務就是,打破把我們束縛在物質世界的虛幻真相上的鎖鏈,從而覺知到真正的型相。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反思自己的理念,並學會將它們當作最終實在來對待。柏拉圖這樣解釋對無知的認識:只要我們仍然錯把物質世界當作最終實在,我們的無知就會繼續。因為每當我們背朝太陽時,無知就會產生。在柏拉圖的體系中,太陽代表著所有理念中的最高者——“善”的理念。“善”是理性與真理之光從中向外閃耀的實在,它因此使我們看到其他所有的永恆型相。 理式不是物质世界之外的一个理式世界。它既不是感性事物的一个特质,也不是我们的理想化(或者我们的一个单纯的思想),在柏拉图看来,它就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但却是在我们[思想]之外的存在、实体,我们只能通过认识来达到它。 哲学家:“渴欲观赏真理的人”。* 杯子和杯子性。* 二、理式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 《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 理念的床:神 自然的床(自然中本有的):神造的 木匠的床(木匠制造的):用床的理式制造出来的 画家的床(画家制造的):模仿木匠的床 第三节 美论 一、《大希庇阿斯篇》:美本身 1.美不是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美本身不同于美的事物 2.最高的美存在于理式之中: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二、回忆说:《斐德若篇》 三、对美的认识:《会饮篇》 形体美   心灵美   行为制度美    学问知识美   彻悟美的本体 第四节 艺术论 一、艺术的本质观:模仿与灵感 在柏拉图眼里,有两类诗人,一类是“凭技艺的规矩”写诗,一类是“依诗神的驱遣”写诗,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能“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而前者仅凭技艺知识去模仿,得不到灵感。 二、模仿的诗人:《理想国》中诗人的罪状 1.只能模仿影像,和真实隔得很远,不懂哲学。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对自己所模仿的东西具有真知识”,荷马只歌颂英雄,但对英雄并无真正的认识,否则“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 《理想国》第二卷 2.模仿的诗人:伤风败俗 模仿的诗人为了讨好观众,迎合人性中的脆弱感情,满足群众的情欲,使之摆脱理智的节制,得到快感,而不愿费心思去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帮助理智去节制情欲。 《理想国》第三卷 三、灵感的诗人:《伊安篇》、《斐德若篇》 1.迷狂说:《斐德若篇》 迷狂来自于神的启示,诗人的迷狂来自于诗神的启示,即灵感。 迷狂有两种……(教材第26页) 2. 灵感说:《伊安篇》 “灵感说”:是柏拉图关于诗人创作的理论。他认为,诗人的本领不是凭记忆而是凭灵感,而灵感来自神力,诗人靠神的启示才具有创作能力并进入创作过程。 (教材第25页) 四、艺术审美的特性:魔力与浸润心灵 1. 诗的魔力:能够引起快感,但这一快感不是生理上的,它同美联系在一起,形式美所产生的快感不是夹杂痛感的,内容美引起的快感与痛感混合在一起,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审美快感。 2. 磁石说:《伊安篇》* 3. 浸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