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和统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475—前221年)..docVIP

第五章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和统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475—前221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和统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475—前221年).

第五章 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公元前475—前221年) 第一节 战国时代概述 一、战国和战国时代 1、“战国”最初指“七雄” 《战国策·燕策》苏代与燕王的对话中有“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赵策》载马服君言:“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战国策》还有“山东战国有六”等,说明“战国”一词,原指秦统一前的韩、赵、魏、秦、楚、齐、燕七雄,而非指特定的历史时代。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曰:“魏用李悝,尽地力,为疆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也还没有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意思。 2、“战国”由七雄转变为特定的时代 刘向编定《战国策》后,七雄征战不休的时期被称为“战国时代”。刘向是西汉宣、元帝时人,他根据秦以前七国争雄的过程中,策术士们的言行记录选辑了一部文献汇编,定名为《战国策》,史学界将东周的后段名之为“战国时代”。 3、战国的起讫年代 战国较春秋是个更为动荡的时代。战国的开始年代,历来分歧较大,牵涉到古史分期的大问题。 司马迁《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战国开端,(郭老《中国史稿》、翦老《中国史纲要》采用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为开端(范老《中国通史》采用之)。 学术界还有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实际分晋和前481年田氏代齐为开端的,杨宽《战国史》以公元前481年《春秋》绝笔为开端。 战国结束年代,古往今来的学者大都认为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为标志。 二、战国时代的主要特点 1、铁器普及,生产力水平提高。由于各国为了取得战争胜利采取了一些有利生产发展的措施,使铁工具更普及,土地较大面积的开垦,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商业的大量铸币流行为标志,出现了全国有名的大富贾和一批人口众多、繁荣的大都市、西周时小国寡民的时代再也看不到了(指中原地区),新的生产关系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战国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是封建制确立的时期。列国先后进行的变法使封建制得以确立,君权强化,世官制度被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度所替代,采邑转变为县、郡制,国家公布了成文法等。此外小农经济发展,国家重农奖耕战,赋役制度的完备等。 3、思想文化急剧变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宗法统治秩序崩解了,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士的地位提高,知识、谋略受到重视,社会上出现了儒、墨、法、道、兵、名、阴阳、农、杂等学派,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带来了文化科学知识在社会上的广为普及,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 4、中华民族的融合中形成。在民族关系方面,西周时期我国形成了以夏商周族为核心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周边兄弟民族(戎、狄、夷、蛮等)逐渐融合为汉族,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这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为秦汉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战争空前惨烈。最突出地表现在武器的进步、兵种兵员的变化、战争方式的变化等方面。这一时期战争之频繁、规模之大、程度之惨烈、动员兵力之众都是前所未有的。 三、七雄并立的形势 春秋以降,在我国大地上还有近百个小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分化到战国时,见于文献记载的,除七雄之外,还有鲁、周、卫、宋、滕、邹、中山和越国等,以及周边的一些兄弟民族,如北方的匈奴、林胡、东胡,南边的百越、西南的巴、蜀等等,这些国家在战国中先后被七雄所兼并。(附战国中期形势图) 1、七雄大的地理位置 东面的齐国、南面是楚、西面是秦、北面是燕。韩、赵、魏居中(韩偏南、赵处北、魏夹于其间),各小国夹杂大国之中。 七雄领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互近邻地区,常常是“土无定主”,此仅大致而言之。 2、七雄的具体位置(以战国中期的形势来看) 齐国:东滨大海,南有泰山,与鲁、宋为邻(后灭宋)西与赵交界,北与燕接址,就今日地域讲,据山东偏北大部分,河北之东南。 楚国:东到海,南有苍梧(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与百越为邻,西对巴、黔与秦交,北达中原,与韩、魏、齐、宋相接,据今西湖、江西、皖、苏、浙先后势力达川,贵、云、陕西、鲁南及两广部分地区,是七雄中土地最广之国,其力所及,几乎遍及整个南中国。 秦国:东至河,函谷而与三晋为邻,南有巴、蜀与楚交,西及西北与西戎、匈奴为邻,据今之陕西中部,甘东南,以及川、青、宁部分地区。 燕国:东居辽东与朝鲜接壤,南与齐,西与赵,北与东胡、林胡为邻,居今冀北、山西东北及辽宁、吉林等地区。 韩国:夹在秦、魏、楚之间,即今山西省东南,豫中、西部。 魏国:东与齐、宋交,南与楚为邻,西及黄河西岸与秦为邻(河西地区前328年入秦)西南与韩、北与赵接壤,即今山西南,豫北所谓河内一带及陕、冀部分地区。 赵国:东与齐,南与魏为界,西与秦隔河相望,北与燕交,西北与匈奴为邻,居今山中、

文档评论(0)

stz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