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阅读试题着眼点在于读懂 文言文阅读测试试题的排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实词,考查语境意义;虚词,考查在文中的用法;句子,考查正确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筛选信息,一直考查对文本中人物某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或对某件事情的叙述或看法;内容要点和文章中心的概括,一直侧重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正确理解。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重在考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说,真正读懂了文章,就能够顺利完成这些试题。哪个局部没有读懂,就会在解答相应的试题时遇到障碍。 读懂:读懂了内容 实词,读懂在文中的意义; 虚词,读懂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句子,会正确翻译; 全文,会归纳内容和中心思想。 为了弄懂某个词语的含义,需要学点文言词法知识,为了弄懂某个句子的意义,需要学点文言句法知识。 学习词法语法知识是为了弄懂文言词语或句子,而不是为了学词法语法。 知道某个词法知识点如“使动用法”,是为了弄懂某个词语的含义,弄懂句法某个知识点如“宾语前置”之类,是为了弄懂某个句子的意义。 一、理解实词技巧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章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理解文言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其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把握、对技巧的欣赏。文言实词的积累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必然是高考试卷的重点内容。近几年来,几乎全部高考语文试卷都考查文言实词。2007年18套试题无一例外地至少有一道专设题考实词。 1.熟悉命题形式,对症下药求解 据对近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实词考查采用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其它题型为辅。2007年全国17套试卷采用了选择题型,且都是选解释错误的一项,试题形式稳定,能力层级只涉及识记(A)和根据语境理解(B)两个层面;只有上海市继承2005、2006年的风格,采用主观解释题型,其17题要求“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8题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虽然也是选择题,但是也与其它省市不完全一致。 今后也有可能出现选择题的“变异”形式,比如“匹配”题型——题干中的某词与选项中某词形音义相同而匹配,或A、B、C、D四个选项中某词形音义有两个相同的匹配;“排异”题型——A、B、C、D四项中的四个句子同用了某个多义词,但三个意思相同,一个不同,要选出不同的项。 解题方法 解答选择题需要联系课文,比较分析,善于发现错误项,可善用排除法。如2007年全国卷一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对选择题,还要注意熟悉其错误项的设置思路,明于此,便好选择破解之法。 常见的有 ①以今律古。如2007天津卷之A讲乐正夔一足,信乎”的“信”解释为“相信”,此处应该解为“确实”。 ②不知活用。如2007年北京卷第6题之A将“法弗能正也”之“正”解释为“正确”,就是故意不将其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之正” ③多义错选。如2007年重庆卷第8题之C项,将“江南、浙东流亡载道”之“载”解释为“负载”。“载”有装载、充满、记载、年、开始等义项,此处应为“充满”,成语“怨声载道”与此同。 ④不用通假。如2007年北京卷第6题之C“上唱而民和”,将“唱”解为“倡导”是对的,以此设置干扰项。所以,解答实词题,必以较好地掌握常见实词知识为基础。 ⑤不辨义源。如2007年湖南卷10题之C将“讴癸倡,行者止观”之“倡”解释为“倡导”即为此错。此“倡”本义为唱歌的艺人,引申为“歌唱”。 解答实词题,必以较好地掌握常见实词知识为基础。 直接解释题,则一要根据原句和语境仔细推测,二要选用恰当的词句给予准确解释。这类题,考生一般常犯错误可能是心知其义,却不能准确表达。所以,锻炼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如2007年上海卷17题: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4分) (1)统过幹( ) (2)访以当时之事( ) (3)幹雅自多 ( ) (4)不矜小节( ) 2.适当选用方法,力求准确快捷 (1)联想法 ①看试题选项,想学过的课文。 文言文命题一般规律是材料取自课外,而其意义用法有课文依据。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意义。 如2007年江苏卷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