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群众文生活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调查报告(宗满德).doc

搭建群众文生活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调查报告(宗满德).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搭建群众文生活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调查报告(宗满德)

搭建群众文化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 ——关于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调查报告 宗 满 德 皋兰历史悠久,素有“名藩皋兰”之称,是“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之乡”,太平鼓之乡、兰州鼓子之乡。 2009年以来,皋兰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发展群众文化,紧紧围绕“自愿性、群众性、广泛性”、“特色化、模式化、长效化”的原则,按照 “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经费、有特色”的“六有”要求,依托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在全县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突出群众首创、群众参与,把群众变成演员、把看客变成主角,形成了参与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建设的崭新模式,建立了群众工作的新机制。 一、“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工程创建的四大动因 (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十一五”以来,皋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小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的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农业转变,工业正在由“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低能耗”的新型工业转变,第三产业正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21.2:48.8:30调整到2013的14.9:57.7:27.4,逐渐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以有色冶金和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以都市农业为主的富民多元产业,以现代物流为主的区域首位产业。二是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正在由城乡二元明显反差向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创建好班子为主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转变。三是工业化快速推进。“一区五园”经济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正在向园区集中,逐步形成三川口工业集中区及北龙口现代物流园、什川生态文化旅游园、九合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园、兰州新区(黑石)循环经济产业园、水阜现代物流园等主体功能突出的经济文化产业园区。四是城镇化层级推进。节点城市、特色小城镇、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服务功能、聚集功能不断增强,农民居住由县城向城镇、新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13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8.2%。五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新转变。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食”的消费比重更多让位于“衣住行”;投入生产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休闲时间大大提高;生活观念更新迅速,对居住条件、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等方面。六是社会关系嬗变多元。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再到推动新型城镇化,农村社会在一次次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嬗变。有着差异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利益诉求、多元的精神需求、共同的心灵渴望的人群在社会活动中交汇与碰撞增多,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流动性日益增强,人群差异性越来越突出,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价值追求也更加多元。没有文化跟进的城镇化是一个不彻底、不完全的城镇化,没有公共文化服务支撑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不健康、不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是一个基础不牢固、不永续的现代化。只有文化跟进,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正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在县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嬗变中孕育,在群众工作新机制中成长,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增强县域精神文化力,正在形成群众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 (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转换 从下乡式的送文化到扎根式的种文化。农村社会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生存的土壤,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在脚下的土壤之中,农民自己的田园和鲜活的故事就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源泉。种文化就是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培育乡土的、牢牢扎根基层的、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实现由过去以慰问演出等为主的蜻蜓点水、轰轰烈烈、刮风式、下暴雨式的下乡式送文化向扎根式种文化的转变,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在亲身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从阳春白雪的虚拟文化到下里巴人的现实文化。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普及,群众的文化视野越来越宽,文化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参与性强的电视节目、微时代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和草根明星的走红。群众

文档评论(0)

vtangoj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