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教育学 唐海军 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系 学习提要 一、课程的定义及分类 二、数学课程的研究对象 三、课程类型 四、数学课程目标 五、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一、课程的定义及分类 (一)课程的定义 翻开各类教育专著,极少有不提及课程的,但对课程的界定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课程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种观点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六艺”,西方古时的“七艺”可看作是这一课程观的起源。最早采用英文“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也是从学科的角度来理解课程的。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也认为课程即学科,因此,这一定义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影响最为广泛。然而,只关注教学科目,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这些维度。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设计,总之,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课程有一种较全面的看法。但这个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如何谓有计划?是否仅限于书面计划,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案等?但教师教学中有不少计划并不体现在教案上。还有,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的心理体验上。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一定义在北美课程理论中有较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是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事先制订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计划;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然而,研究表明,预期应该发生的事情与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而且,把焦点放在预期的学习结果上,会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生在掷的过程中出现了“3”,根据规则掷到3点无法记录,学生认为必须重新掷。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共有8个小组汇报。 教师将各小组结果汇总。 思考 令教师惊讶的是全班实验结果中“点数小于3的有43次,点数大于3的有37次”,而按照古典概率理论,点数小于3的有1、2点两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2/6=1/3;点数大于3的有4、5和6点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3/6=1/2,即是说点数大于3的骰子出现的次数应大于点数小于3的骰子出现的次数。而实际的实验结果却是与理论相反的,这让教师感到很困惑。 上述课例片段中出现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随机实验情况,这表明随机试验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含金量”很高的“意外”情况,显得束手无策。教师如果再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到增加试验的次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那么点数大于3出现的情况,最终会超过点数小于3出现的情况。 4.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观点,它在西方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什么。因为经验是在学生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反思中形成的,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再现的事实或要演示的行为。从理论上讲,把课程作为个人的经验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一个教师很难同时满足四五十个学生个人独特的成长要求,很难为每一个学生制订课程计划。此外,这——课程定义过于宽泛,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以致对其无从人手研究。 案 例 右表里某小卖部6天卖出热茶的杯数和当天气温的对比表: (1)将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散点图。 (2)你能从散点图中发现气温与饮料杯数近似成什么关系吗? (3)如果近似成线性关系的话,请画出一条直线来近似地表示这种线性关系。 (4)如果某天的气温是-50C,预测这天小卖部卖出热茶的杯数。 (1)将表中的数据制成散点图如下图. (2)从散点图中发现温度与饮料杯数近似成线性相关关系. 评 析 当运用直线近似表示温度与杯数的关系时,学生可能选择反映直线变化的两个点,例如(4,50),(18,24)确定一条直线;也可以取一条直线,使得直线一侧和另一侧点的个数基本相同;还可能多取几组点,确定几条直线方程,再分别算出各条直线斜率、截距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所求直线的斜率、截距。 思考:你对上述案例有何认识? 5.课程层次论 美国教育学家古德莱德(J.I.G. odlad)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分析,认为课程的内涵应分成五种不同的层次: (1)理想的课程: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引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感知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4)实践的课程: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 (5)获知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五种课程之间的关系可如下图所示: 根据课程的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