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项脊轩志》参考资料
1 .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
归有光 (1506 — 1571) ,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学者称震川先生。苏州昆山人。 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出生时,家道已衰,在《家谱记》一文中就不无痛心地说: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未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因此,祖母和母亲对他施行严厉的家教,《先妣事略》记述说: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的龃龉,乃喜。”归有光也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梦鼎堂记》就自述说: “余少时有狂简之志,思得遭明时,兴尧、舜、周、孔之道,尝鄙管、晏不足为。” 《项脊轩志》也有一段写道: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 ? ”归有光六七岁时即从塾师周寅之学《孝经》,很快显露才华,八九岁时即能成文, 13 岁应童于试, 19 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但是,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充满荆棘,六次参加乡试,每三年都照例一番拼搏,才于嘉靖十九年 (1540)34 岁时考中应天府乡试举人。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归有光九上春官,于嘉靖四十四年才考中三甲进士。由于名次靠后,他不能进入翰林院这个清要之地,授长兴县令。《明史》本传称归有光在长兴县令任上: “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归有光违反专制官僚政治运作规律的做法激怒了他的上司与地方强权势力,受到排挤,不久便被明升暗降般地迁官到顺德府 ( 今河北省邢台市 ) 去任副职通判,专司马政。此官属闲差,所谓“此官于今唯以无事为得职” ( 《顺德府通判厅右记》 ) ,归有光只能以读书消遣岁月。此后,由于大学士高拱、赵贞吉的保荐,才升为南京太仆寺丞,并留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在这个位置上,归有光可以读到外间难以寻觅的文献,方期大展宏图,却因健康急剧恶化,匆匆离开了纷扰的人世。
他一生的大半时间,是以一个老举人的身分在家乡度过的。作为一个读书应试的士子,他除了钻研经学之外,也作过一些实际研究。归有光 60 岁以后才进入仕途,担任州县小官,没有介入政治派系的争斗,所以,反映政治情况的作品不多。
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归有光的散文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多写身边琐事和学习思考的成果,未能充分反映出明代社会生活。最能反映归有光散文成就的,是他的游记叙事散文。他在创作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恻惨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 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 ,体现出以下三点鲜明特色:第一,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第二,注重细节,刻画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第三,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 《思子亭记》等,均未超过千字。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至“殆有神护者”为前半部分,约写于 18 岁,从“余既为此志”至最后则写于十五年后。这一写作历程,必须联系归有光这十五年间的生活变故、感情历程来加以阐释。归有光 19 岁时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本文前半写在考试成功之前,充满着重振家业的使命感。按常理推测,以归有光如此出色的才华,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 19 岁以后一直科举失利,其间经历了不少人生波折,如他 23 岁与魏氏结婚,次年长女出生, 27 岁时魏氏去世,后续娶王氏。补写后两年,即归有光 35 岁才中举。因此,本文至少包含了归有光内心三个方面的伤痛:
一、家道中兴的重负;二、幼年丧母和中年丧妻之痛;三、科举之途的焦虑。
(2) 基本解读。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另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起笔描写身处项脊轩的亲身感受,前后对比,充满温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以亲身感受道出,娓娓动人。从“余稍为修葺”转折,写出经过修葺后优美、宁静和恬适的感受,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