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离不外环境,不论是工作,家庭事务还是休息,都需要.ppt

人离不外环境,不论是工作,家庭事务还是休息,都需要.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人离不外环境,不论是工作,家庭事务还是休息,都需要—个适宜的环境,否则将会影响工作和休息效率与质量,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人体工程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人与环境协调。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 环境刺激 需求愿望 行为反应 环境行为的基本模式 人类的环境行为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或是出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产生的。这种作用促使人类适应、改造成创造新的环境。 环境行为的特征 1. 客观环境。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 环境制约。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即,人的行为是需求和环境的函数。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库尔待·列文(K.Lewin)提出的人类行为公式: B=f( P?E ) B—行为,f—函数,P—人,E—环境 人类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 抄近路习性 识途性 左侧通行习性 左转弯习性 从众习性 聚集效应 人的距离保持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妙近路的行为习性。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 抄近路习性 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 识途性 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这种习性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 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 左侧通行习性 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并有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下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认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妥的解释。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左转弯习性 50.7 20.8 28.5 16.1 7.3 9.9 15.6 10.5 7.3 19.0 3.0 11.3 左侧 呆立不动 右侧 总计 由右前方 由正面 由左前方 静立时躲避方向的特点 人体重心偏右,站立时略向左倾,而且右手右脚比较有力,容易向左侧移动 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众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 从众习性 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厂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 聚集效应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 动物的领地 1. 可以随身携带 2. 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或抗议 1. 地点比较固定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 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 社会距离 公众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响度。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

文档评论(0)

xuchangb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