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docVIP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 摘要:哲学是宏观的,不是具体的。表面上看起来哲学宏观的那么难以把握。其实不然,哲学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理学行将崩溃的时刻,心学的诞生,无疑为中国古代哲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关键词:心学;社会;家庭;个人 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上千年的历史又孕育出了上千年的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形色色的哲学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儒释道的经典,再加上玄学,理学,心学的诠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诸多文化底蕴。王守仁心学以其特有的活力,纵横于封建社会后期,奇风特起,一时两无。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精妙话语一出,世人皆知王守仁之语。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浙江馀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世宗嘉靖七年。其致良知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非常卓越的贡献。有道是,饮水思源。当后人们在为其思想争论不休的时候,对他的心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没有渊源的理论是经不住推敲的。当世人为其思想痴迷时,了解其思想的形成也有很有必要的。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对于更加细致地了解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于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环境的变迁 主流思想的弊端丛生 众所周知,在有明一代,乃至往前的几百年里。统治阶级一向奉朱熹的理学为主流。上行下效,在心学之前的几百年中,理学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学,不可动摇。更有明初统治者以理学开国为标榜,科场选材皆以朱学为准。“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镬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然而,在历经百年之后,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所创制的理论,已经不再如当初的辉煌和完善,反而日益趋于僵化,保守和封闭。曾有文人文征明所指朱学之弊,“偷簿自画,假美言以护所不足;甘于面墙,而不自知其堕于庸劣焉尔。” 显而易见的是,当一个思想被世人所追认为绝对真理的时刻。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逐步走想衰退。因为,绝对真理是无可辩驳的,是至高无上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当一种思想到达这一极端时,已经远远背离了其本身的初衷,失却了继续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思想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必然。 非主流思想的冲击 非主流,是现在的词汇。用于当时,喻指市民等非官方思想。有明一代,在南方富庶地区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产生,对原本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少异矣。商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2封建自然经济的动摇必然带动了以往传统观念的淡漠。民风习气也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明朝初年,风尚尚且淳朴,然自正德,嘉靖之后,世风日渐奢靡。“贫民世富,其奢侈乃日复一日。”朱子理学中那种绝对的天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理论不仅对于现实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反而成为了现实中读书人日益虚伪,奢靡的来源。 二、家庭环境的熏陶 中国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说过:“孟子知人论世之义,以谓欲治一家之学,必先审知其人身世之所经历,盖百家皆然。况于阳明先生者,以知行合一为教,其表见于事为者,正其学术精诣所醉化也。”这就是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家庭观念重达的社会,家庭的影响势必会对个人产生难以磨灭的痕迹。因此,要探讨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首先要去了解王守仁思想渊源与其先世家族的关系。3 王守仁六世祖王纲(1302-1372,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而纲“尤善识鉴,有文武长才一;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直至70岁时还是被刘伯温推荐到朝中当了兵部郎中。最后在广东征苗时死于增城。 王纲死时,阳明五世祖王彦达年仅十六,虽以荫得官,然痛父以忠死难,故躬耕养母,粗衣恶食,终生不仕,“人称孝子”,“有隐操”,因居秘图湖之侧,号为秘湖渔隐。曾悉取先世所遗书付子与准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为此,阳明对先祖有颂扬之辞谓:“父死于忠,子蝉其孝,各安其心,自刃不见,又知有一祀之荣乎?” 王杰,字世杰。阳明曾祖,因先世尝植三槐于门,故自号槐里子。杰自为童子时,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已尽通四书五经及宋儒之说。后又数次以亲老辞,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卒乃以名儒宿学应贡,入南雍。官至编修杰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王守仁之父王华字德辉,别号实庵,又号海日翁,因常读书于余姚龙泉山,故人称龙山先生.华幼时已警敏有胆识,“始能言,槐里公口授以诗,诗经耳辄成诵,稍长,读书过目不忘” 其他众人自不一一评述。总括之,王守仁的先祖王纲和父亲王华,以忠贞称著;祖父王伦,以

文档评论(0)

men195608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