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物药剂学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导论.pptVIP

2016年生物药剂学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导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理因素 药物主要通过类脂质膜透过直肠黏膜 分子量大于300的极性分子难以透过 pH值的影响:直肠局部缓冲能力差。pH由溶解的药物决定。 内容物的影响 水溶出差的药物溶出为吸收的限速过程,生物利用度往往有问题 剂型因素 灌肠剂快于栓剂 栓剂受基质的影响较大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药物的溶解度和粒度 基质的影响 吸收促进剂 非离子型表面剂 脂肪酸、脂肪醇、脂肪酸酯 羧酸盐 胆酸盐:甘氨酸钠、牛磺胆酸钠 氨基酸类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主要发挥局部作用:缩瞳、散瞳、降低眼压、抗感染 剂型: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油混悬液、软膏、眼用膜剂 (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 2.药物吸收 生理因素 阴道上皮具有多层细胞,形成吸收屏障 周期性变化影响药物吸收,尤其是亲水性药物 微生物影响制剂稳定性 第三节 黏膜给药 辅料的亲水性与黏度—铺展性 制剂处方—药物剂量及药物的停留时间 药物溶出速度影响吸收速度—水性凝胶剂固体状阴道片剂 避孕药经阴道给药 (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 2.药物吸收 剂型因素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 3.子宫首过效应 药物经阴道黏膜吸收后直接转运至子宫的现象。 相同剂量雌二醇阴道给药后血清雌二醇水平是口服的10倍,子宫内膜的雌二醇水平是口服的70倍。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五、直肠给药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上皮 黏膜固有层 黏膜肌层 由排列紧密的柱状细胞构成,分布着可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 分布有浅表小血管 由平滑肌组成,分布有较大血管 长12~20cm,最大直径5~6cm,液体2~3ml,pH7.3 第三节 黏膜给药 无绒毛、皱褶,液体容量低,吸收面积小,吸收缓慢, 不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2.直肠的血液循环 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 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下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局部用药及全身治疗作用 第三节 黏膜给药 药物的直肠吸收与给药部位 有关:栓剂引入直肠的深度 愈小,药物不经肝脏的量愈多。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三节 黏膜给药 案例分析 患者高某,女,6岁。2008年6月因高烧(体温达40℃)到医院就诊,医生先用对乙酰氨基酚栓直肠给药,0.5 h后体温下降到39 ℃,患者精神略见好转,后再给其口服头孢羟氨苄胶囊20 mg·kg-1,每天2次, 3 d后不再发烧,其它症状缓解,7 d后痊愈。 问题: 1. 对乙酰氨基酚栓为什么直肠给药后退热快? 2.影响药物直肠给药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节 眼部给药 第四节 眼部给药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 眼睑 眼球 眼附属器 外层:纤维膜,角膜+巩膜 中层:血管膜,虹膜+睫状肌+脉络膜(组成眼色素层) 内层:视网膜 结膜,球结膜+睑结膜+穹隆结膜 泪腺 结膜腺 第四节 眼部给药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 二、药物吸收途径 主要途径:脂溶性药物经角膜吸收 局部作用 - 药物→房水→虹膜→睫状肌 经角膜渗透途径 全身作用:亲水性药物主要通过该途径吸收 药物→结膜→巩膜→眼球后部→体循环 结膜内血管丰富,结膜和巩膜的渗透性比角膜强 经结膜渗透途径 第四节 眼部给药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溢出眼外 经鼻泪管流失 角膜前因素 增加制剂黏度 减少给药体积 pH、渗透压和表面张力 新剂型的应用 刺激性 渗透促进剂 聚乙烯醚表面活性剂 烷基多糖(C12~C14麦 芽糖衍生物) EDTA 牛磺胆酸 药物作用部位 给药方法 表面给药难以治疗眼 后部组织疾患 结膜下注射 玻璃体内注射 球后注射 角膜的通透性 角膜的组成 角膜厚度约0.5~1mm 由脂质结构的上皮、 内皮及两层之间的亲水 基质层组成 药物应具有适宜的亲水 亲油性能 第四节 眼部给药 患者赵某,女,9岁。某日眼睛不适,结膜发红,不自觉的流泪,眼睛难以睁开。到医院就诊后,医生诊断为结膜炎,处方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每日数次滴眼,1 d后症状缓解,3 d后痊愈。 问题: 氧氟沙星滴眼液给药后的吸收途径是什么?与药物的其它吸收途径相比,该吸收途径有什么特点? 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分析 (四)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技术(iontophoresis)是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一些不解离药物如果能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如吸附或离子胶团增溶)亦可采用这一技术给药 。 第二节 皮肤给药 (四)超声导入技术 超声波可能改变皮肤角质层的结构,使脂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空洞; 超声波将皮肤附属器作为药物的传递通道。 第二节 皮肤给药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扩散池由供给室和接收室

文档评论(0)

w3388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