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钢党建工的新举措、新思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承发扬延安精神抗大精神 让老区党建焕发出时代青春 首钢长钢党委组织部部长 段钟贤 “故县铁厂是我党在根据地第一个正式建设的厂,是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建成的。”这是周恩来总理对红色长钢的高度评价,其中也饱含着对长钢人殷切嘱托。在故县铁厂创业建设者中,有参加过长征,来自延安的老红军、从革命根据地抽调的抗大干部学员、经历过上党战役枪林弹雨的老八路、脱下洋装换上粗服布鞋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这些都是优秀的共产党人,正是这些中坚力量共同挺起了红色长钢的脊梁。纵观长钢的历史发展,就是一部共产党员前仆后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的创业史。65年来,长钢人踏着先辈的足迹,秉承延安精神、抗大精神,将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太行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练就了一种红色长钢精神,这种精神已经逐步成为长钢人在企业核心价值中的集中体现。 一、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核心,奠定现代化钢铁企业基础。 长钢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孕育,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诞生,是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的第一个钢铁厂,新中国的钢铁事业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起步。建厂初期,党支部书记陈志坚前往阳泉负责搬迁高炉,长钢的第一批共产党人冲锋在前,带领群众人拉肩扛,在太行山400里山路上往返三次,历时三个月将高炉全套设备搬迁到故县。 65年来,长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日产灰生铁20吨的兵工小厂发展到今天360万吨钢的规模企业,靠的就是一代一代长钢人不断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65年来,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也从仅有10名党员的党小组发展到今天拥有5256名党员的首钢长钢公司党委,广大共产党员薪火相传,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家园,带领职工群众继往开来,特别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长钢资金链几欲崩断,长治市委果断决策,及时组建长钢新一届领导班子,郭士强同志临危受命,在全面分析国内外钢铁行业现状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了强管理、堵漏洞、钢铁市场持续低迷对内大力开展对标挖潜降本增效活动,对外积极寻求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合作,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长钢克难制胜的法宝,仍然是广大共产党员的魂。 二、以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精神为支撑,托起红色长钢脊梁。 中国钢铁冶金专家、红色钢铁之父、长钢第一任厂长陆达,“七七”事变后,24岁的他放弃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即将完成的学业,“不到西安到延安”,脱下西装革履换成粗服布鞋,自觉自愿到中国最贫穷的太行山区和农民滚在一起,主持了故县铁厂的建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红色钢铁的先河。在陆达和参与故县铁厂建设的老红军、老八路和抗大学员这个英雄群体身上,无疑是有一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精神的强大支撑,正是这种源于延安、源于抗大的精神代代相传,共同托起了红色长钢的脊梁。八、九十年代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炼钢厂工人程红卫、白凤跃、鲁怀亮,全国劳动模范炼钢工人左保芝,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大共产党员创转型跨越之先,争强企惠民之优,郭士强同志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实现了长钢的浴火重生,被评为长治市“创先争优十大先锋模范人物”,更有张联兵、邢伟荣等十大钢城先锋模范人物和来自生产一线的一大批时代楷模,成为新时期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精神的杰出代表。 三、以尊重人才、科技创新精神为动力,推动企业转型跨越发展。 长钢第一代创业者中,既有留洋博士,又有毕业于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北方大学的莘莘学子,更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建厂初期,物资奇缺,连必要的化验条件也没有,因此一切须靠试验取得稳定科学的配料数据,使高炉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高炉打地基没有钢筋水泥,就用石灰、坩土和红土配制的三合土层层夯实,用旧道轨代替钢筋;建设蓄热式热风炉没有钢板,利用矿井下的生铁水管,创造性地制作成功管式热风炉;巧妙利用自然地势,架设木栈桥推罐车上料,省去了现代高炉机械斜桥上料的复杂工艺;没有粉碎机,以农家石碾代替。一个个看似简单,却无一不是尊重科学的结晶。今天的首钢长钢,坚持以用为本,人才优先战略,吸纳了来自首钢和太钢的管理技术人才;坚持从全国各高校大量招聘大学生,探索建立企校战略合作新模式,外派技术骨干挂职锻炼,储备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研究生学历43人,大学本科学历1160人,高级职称152人,中级职称1033人,高级技师307人,技师119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9人,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5人,国家和省级技术能手14人),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技术力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八大技改工程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新建棒材生产线实现多线切分轧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旧区升级改造项目报批手续基本就绪,预计二季度动工建设。新项目的建成投产和人才的

文档评论(0)

vtangoj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