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骨伤科
2010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的变性或破坏,软骨下骨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出现炎症的体征和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膝痹病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膝痹。”
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进行疾病诊断。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西医诊断标准
临床标准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
2.有骨摩擦音
3.晨僵≤30min
4.年龄≥38岁
5.有骨性膨大 满足1+2+3+4条,或1+2+5条或1+4+5条者可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临床+放射学标准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
2.X线片示骨赘形成
3.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
4.年龄≥40岁
5.晨僵≤30min
6.有骨摩擦音 满足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者可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及《中医症状临床诊断标准》对膝痹病中医基本证候要点进行中医证候诊断
1.1 临床表现:中老年患者(≥40岁),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关节周围压痛,晨僵≥30min,关节僵硬,关节肿大,膝关节骨摩擦音,关节活动无力或障碍。
1.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标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现C反应蛋白(CRP)和血细胞沉降率(ESR)轻度升高。
1.3 其他检查:X线: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边缘增生和骨赘形成,可有少量积液,关节变形,或可见游离体。
2. 中医治疗
以中医辨证辨病施治为原则,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治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中药内服以“治痹当从肾、血论治”的学术理论为指导,以“补肾通络活血法”为基本大法,以补肾通络方加减治疗,亦可使用补肾通络活血祛瘀之功效的中成药剂;外治法以“以松治痛,祛痛致松”为理论指导,以敷贴、热熨、小针刀为基本外治法,配以沙疗、针灸、推拿等其他外治法;若中医保守治疗10日无效者根据患者要求及病情需要可进一步手术治疗。
2.1 中医内治法
2.1.1 肾虚血瘀
主症:关节隐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夜间痛甚
次症:腰脊无力,关节屈伸不利。伴耳鸣,耳聋,头晕。舌暗,苔薄,脉沉涩或弦涩。
治法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以补肾通络方加减
熟地黄、山萸肉、杜仲、怀牛膝、当归、穿山甲、地龙等
血瘀甚者可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郁金、延胡索等;湿盛伴关节肿胀者可加泽泻、薏苡仁、防己、木瓜、五加皮等;伴阴虚者可加天冬、女贞子、龟板等;伴肾阳虚者可加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等;痛甚者可加川乌、桂枝、白花蛇等;伴寒凝者可加附子、干姜等。
用法与用量: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疗程:两周
同时配以院内制剂骨质增生丸,中成药金乌骨通胶囊、脉络通颗粒及骨松宝胶囊,滋补肝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2.1.2 肝脾两虚
主症:胫软膝酸,关节疼痛,肿胀积液;
次症: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红,苔薄或薄白,脉滑或弦。
治法治则:柔筋补脾,疏筋止痛
方药:以补肾通络方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加减
芍药、山萸肉、杜仲、怀牛膝、穿山甲、鸡血藤等
关节肿胀较甚者加薏苡仁、防己、苍术、黄柏、五加皮、瓜蒌根等;痛甚者可加乌头、吴茱萸、桂枝、透骨草等;夹风寒湿邪者可加防风、秦艽、羌活、木通、忍冬藤、海风藤等;伴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山药等,夹瘀者可加丹参、红花、乳香、没药等。
用法与用量: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疗程:两周
同时配以院内制剂骨质增生丸、中成药骨筋丸胶囊,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止痛。
2.1.3 阳虚寒凝: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
次症: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
治法治则:温补肾阳,通络散寒
方药:以补肾通络方合四逆汤加减
干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仙茅、怀牛膝、杜仲、当归、桑寄生等
伴血瘀者可加川芎、丹参、穿山甲、地龙、丹皮等,寒湿重者可加桂枝、羌活、独活、细辛等;湿重者可加生姜、苍术、防己、羌活、萆薢、土鳖虫等。
用法与用量: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疗程:两周
同时配以院内制剂骨质增生丸、中成药金天格胶囊,散寒通络止痛。
2.2 中医特色疗法
建议住院患者以基本特色治疗:贴敷、热熨、薰洗(或蒸汽);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加选:针灸、推拿、关节腔注射、小针刀;
建议门诊患者以基本特色治疗:贴敷、热熨;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针灸、推拿、关节腔注射、浸洗、中药离子导入、薰洗、蒸汽。
2.2.1 敷贴疗法
以敷贴下肢穴位(犊鼻、血海、梁丘、足三里、委中)或阿是穴为主。
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