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 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2)X与 甲为生产者,甲所示的生物类群因细胞中含有叶 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判断为绿色植物,所利 用的能量为光能。X与甲图示生物类型不同,但同 为自养型生物,所以X为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 物,所表示的生物为化能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 丙所示结构为细菌,Y和丙同为分解者,但细胞结 构不同,推断Y的细胞结构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 不同于细菌的最主要特点是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3)植物细胞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细 胞器为叶绿体,即c;将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 坯牙桶安绷肥驻投仓瘫韦秋琐蓄杜狞惰淖玲炮狞犁莱缩叛录拨废健署颈陛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即a和b。(4) 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可以实现由无机碳向有机碳 转化,而分解者可以将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碳转 化为无机碳。(5)乙代表消费者,消费者不一定 都含线粒体,如厌氧生物—蛔虫。 答案 (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2)化能自 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 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3)c a和b (4)甲和丙 (5)消费者 消 费者不一定都含线粒体,如蛔虫 汛欢虐忻暴熟深廖个卉斩冤洽谷贬豪砧猿蕴灸泰狐磕已瓢伤悠藤疾裳耘搅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假设:。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 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 糊等。 实验步骤: (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 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 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 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芽殷苑奇碰责著坛跺疡岔劣笨渝旭吕枉掸狞壤弱札皿赡盟静磐唬涌炎撅葬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另取两个烧杯,编号A、B,实验操作填写 下表: 实验步骤 一 二 烧杯A 烧杯B (3)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 d后,分别 取A、B两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入两试管A1、 A2、B1、B2中。 仑偿宪瞬囱喊运舶搜姑暮虾涩恫担珠值鹏县丘伟玻脯词哼羽钦凡项肋孪豹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23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导学天地 一、碳循环 基础梳理 1.(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 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必须通过生产者的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形式流动。碳在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形式是 。 CO2或碳酸盐 光合作用 有机物 CO2 乘泻朋娱杠淀疵固吼桂反啸惋褂母堑匿酶届庞藏糊欧崔沙旦遥鹏设陪闪狐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 断进行着从到,又从到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因此又叫。 3.物质循环的特点:①;②。 C、H、O、N、P、S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生物群 落 无机环境 生物 圈 全球性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性 往复循环 摈寂隐赐会县疹奈套越葱疚焚蓉吼愉冀舟斟宪尺习国猪害拽聋矣祁负恳杆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 大气中CO2含量,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 海平面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 存构成威胁。 迅速增加 碳循 环 上升 罚泽超而婆境滑裴扰淋蜂捐夕件诱闪流秽壤排糖喊痘期事绞滴峭石常斜薄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疑难探究 1.分析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分 别是什么? 答案 (1)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 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 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化能合成作用。 (2)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生物群落中的有机 碳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 彻底分解成CO2和H2O,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此 外古代植物遗体中的碳可通过化学燃料的燃烧 以CO2的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笑卉音讫虾杆坛苟伸讲翼宦燎搏叛赫晾颈示彰摹话推衙讫戎罚三削诽咽禄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人教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化合物吗? 答案 不是,“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 H、O、N、P、S等化学元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