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学时教案-呼吸系统4.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学年季学期 所在单位基 础 医 学 院系、教研室生理学课程名称生理学授课对象授课教师职 称教材名称 《生理学》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生理学 课次编号 4 授课日期 授课年级 授课方式 理论课 授课内容 呼吸生理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学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了解呼吸中枢的研究进展,掌握呼吸调节的过程。 主要内容 含 重 点 、 难 点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重点: 肺牵张反射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难点: 呼吸中枢的组成 复 习 思 考 题 缺氧、CO2升高、pH下降对呼吸的影响各是怎样的? 教 材 参 考 文 献 1、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 Tortora GJ, Grabowski SR. Principles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7rd ed,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New York, 1993 3. Vander, Sherman, Luciano. Human Physiology 8rd ed,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1 教 研 室 意 见主任(教学组长):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 授课内容 方法、手段、时间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活动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节律性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1、脊髓:联系上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2、下位脑干(包括脑桥和延髓) (1)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中下部:未知;延髓: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 二、呼吸神经元的分布:1、背侧呼吸组(DRG):a.位置:孤束核的腹外侧部b.构成:吸气神经元为主c.支配:对侧脊髓膈运动神经元 2、 腹侧呼吸组(VRG): A、cVRG(尾段):a.位置:后疑核b.构成:呼气神经元c.支配: 对侧脊髓的肋间内肌和腹肌 B、iVRG(中段):a.位置:旁疑核b.构成:吸气神经元为主c.支配: 膈肌、肋间外肌 C、rVRG(嘴段)面神经后核(包钦格复合体):呼气神经元(GABA能),投射到DRG、脊髓膈运动神经元等处。前包钦格复合体:前包钦格复合体腹尾侧。“条件起搏细胞”,具备自动节律性,认为是呼吸节律发源部位。 3、脑桥呼吸神经元群(PRG): a.位置:臂旁内侧核:呼气与跨时相N元Kolliker-Fuse核:吸气N元 b.支配:与DRG和VRG存在双向联系,可能起调控呼吸的作用。 三、呼吸运动的随意调节: 起源: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下丘脑 通路: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脊髓束 特点:1、上位脑属随意呼吸调节系统,下位脑干属自主节律呼吸调节系统。2、两个系统的下行通路是分开的:随意调节在脊髓背内侧索下行;自主控制在脊髓背外侧索下行; 四、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感受器: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传入神经:迷走N中枢:延髓 适宜刺激:呼吸道受牵拉 作用:切断吸气,转入呼气。潮气量800ml以上时起作用。 (二)防御性呼吸反射 咳嗽反射:大支气管以上部位的感受器对机械刺激敏感,二级支气管以下部位对化学刺激敏感。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喷嚏反射:鼻粘膜或外耳道感受器,由三叉神经传入。 肺缩小反射:机制不明。 C类纤维:化学敏感性感受器,导致窒息和浅快呼吸,可能与疾病状态时病理过程加速有关。 (三)胸廓感受器反射 关节感受器:肋骨运动幅度和速度; 肌腱感受器:呼吸肌收缩强度,抑制吸气; 肌梭感受器:引起骨骼肌牵张反射。肌梭主要存在于肋间肌。使人感觉到呼吸运动。 (四)化学感受器反射 1、化学感受器 1)中枢化学感受器 (1)部位: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分头中尾三区,头、尾有化学感受性,中间区为向脑干呼吸中枢投射的中继站。 (2)适宜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H+。因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主要感受血液中的CO2。 (3)作用:调节脑脊液的[H+]。 2)外周化学感受器 (1)组成: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主动脉体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窦神经是颈动脉体的传入神经。 (2)颈动脉体的结构 ①I型细胞(球细胞) ②II型细胞(鞘细胞):类似神经胶质细胞 ③ 窦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末梢:有突触前和(或)突触后成分。单向突触、交互突触、缝隙连接等 传出神经末梢:调节血流和化学感受器 (3) I型细胞起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感受所处环境的PO2、PCO2、[H+] 2、O2、CO2、H+对呼吸的影响 1)CO2的影响 轻度增高,刺激呼吸;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