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傅炯业的《蓦然回首》
傅炯业先生的《蓦然回首》,虽说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但读起来却有史诗的味道。它宏观、真实、细腻地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但不是平铺直叙,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记流水账,而是努力从一个人的历史中洞见哲理,发掘美感,打捞诗意,从而让自传写作达到了以史写诗和以诗写史的文学高度。
作者用一百零八章的篇幅,详略有致地叙述了自己从当初的垂髫稚子到如今已过古稀的一生经历。从年少时刻苦求学,到后来从教、从政、从文的勤奋工作,作者选取其中或印象深刻,或意义重大的事件进行详细记述,真实而又细腻,宏观但不空洞。例如作者写童年刚刚从黄陂来到汉口时,对城市的一切都很陌生,甚至害怕,在受了小伙伴们“乡里伢,唱糖茶,打臭屁,屙克蚂”的嘲笑后,想再回去乡下的愿望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在乡下多好,天那么蓝,草那么绿,人那么纯朴,连牛也叫人牵肠挂肚”;还有每当自己生病时,母亲就要灌自己吃“小儿百效散”,并且一边拍打床架一边念念有词:“东南西北吓着回哟,菩萨保佑我儿健健康康狗头狗脑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七十年前的事情,玩闹的“童谣”、治病的“口诀”,甚至那时候常服用的药名都写得如此清晰。从这些对童年生活真实而细腻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是多么深刻,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这本自传记述了将近七十年的事情,读者在聆听作者讲述时,也可以感受和观察这七十年来的历史风雨、沧桑巨变。这无疑是浩大的工程,稍有不慎便会显得大而无当。然而当作者把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娓娓道来时,我们便不自觉地被吸引,不自觉地认真地聆听作者讲述,完全陷入到了作者的节奏和情景之中。从作者讲述的一件件具体可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汉解放、大跃进、文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例如“洋苕节”这一章节,就反映出“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却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苦中作乐,寻找各种可以填饱肚子的方法来度过这个艰难时期;又例如“油饼司令”一节,反映了风起云涌的“文革”初期,作者去北京“串联”时,还是说话算数的“革委会主任”,但是回来后已经成了被一些人排斥的“油饼司令”,反映出“文革”时期人们思想的混乱与组织的无序。这就让七十年的经历与七十年的历史一一对应,宏观而又具体。
正是这种宏大而又具体的关于七十年的人生经历的描写,让我们有一种读史诗的感觉,我们不仅是在通过一件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生平往事,更是随着作者的回忆又一次走近我国七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作者的经历让七十年的历史真实可感,七十年的历史又让作者的经历有据可依。杜甫用自己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作为诗歌材料,创作脍炙人口的叙事诗,被称为“诗史”,后人读其诗便可知其史。而我们在读这部记述了自己七十年的人生经历的自传时,便可以想象到这七十年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变化,这无疑是一本具有史诗性艺术水准的自传。
苏轼说:“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作者年幼时来到武汉,生活的艰辛是对作者的磨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目睹父母的辛劳、体验生活的困苦,得知“热爱生活”的道理,就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而新中国给予了作者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者的独立人格和宏大志向便在接受初等教育时形成了。本书的第一辑“汉口旧事”和第二辑“求学生涯”,就让我通过作者两种完全不同的境遇,完全理解了“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含义。解放前的艰苦生活磨砺出了作者的“坚忍不拔之志”,而在解放后的求学经历则为作者拥有“超世之才”奠定了基础。作者神采飞扬的青少年时期也正好是新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书第三辑和第四辑,作者叙述自己从教、从政和从文的工作经历。毕业之后作者被分配到了乡村中学执教,这个时期的新中国物质条件还相当落后,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确实积极向上的。作者也如同新中国的发展初期一样,虽然所处的条件艰苦,但是工作热情却异常饱满。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而经常被抽调去参加武汉市的文化展览活动,这也是作者之后从教改为从政的主要原因。从政期间,作者工作的热情并没有一丝一毫削减,尽管没有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美术事业,但也无怨无悔,不怕苦不怕累,成为与农村联系紧密的“蹲点专业户”。后来洒脱地离开官场,勤奋耕耘,为文化助残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摄影和写作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作者这种为热爱的事业勤奋踏实、忘我工作的品质,让我们想起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和“夜阑卧听风吹雨”的陆游。可以说,作者有着如同他们一样“为生民立命”的诗人情怀。
参加工作的这个阶段,作者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豁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洞见越来越清晰,逐渐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不仅可以“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且能够急流勇退且又潇洒自适。这一点与苏轼极为相像,在顺境中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奉献光和热,
文档评论(0)